始于群众需求 终于群众满意

发布时间:2014-05-26     作者:孙晓燕    

 

作者:孙晓燕

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单位与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具体尖锐,群众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也更高。如何更好地开展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宣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从教育实践活动开始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关注群众需求,把让群众满意贯穿于查摆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可以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问题:始于群众需求。教育实践活动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做到思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是密切党群关系,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成果。要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广泛利用各种载体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宣传活动,围绕群众得实惠的目标,采取公开信、政风行风评议热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根据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确定群众路线的方向和着力点,及时调整活动的工作重心。二是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只有准确把握群众需求,只有办老百姓最希望办的事、最急需办的事、最难办的事,群众才会认可、拥护和赞同,进而参与到、融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大潮中去。坚持开门搞活动,主动把自己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同时加强引导,讲究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凝聚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三是主动收集群众需求。教育实践活动要坚持将开门搞活动贯穿始终,主动走出去,热情迎进来,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敞开门让群众提意见、出主意,主动收集群众需求。把征求群众意见、了解民情民意的过程作为宣传发动群众的过程,增强群众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活动的目标与学习实践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实现既定目标任务。

过程:重在群众参与。群众参与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让群众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一是带着诚意听群众建议。尊重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站在平等的地位与群众交流、沟通和协商,真心诚意问计于民,努力营造宽容、宽松、宽厚的民主氛围;广开言路,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大力提倡百家争鸣,允许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与碰撞,允许普通群众点评领导和专家权威的言论,把人民群众参与谋划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激情和智慧充分调动起来;搭设利于广大群众参与的载体和平台,畅通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切实增强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着力提高群众参与的有效性,真正把活动的过程变成推动工作不断前进的过程。二是放下身段让群众监督。党员干部能不能放下“身段”、将“自己摆进去”,做好带头作用,是教育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的重要标志。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整顿干部作风,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危险。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群众面临的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一些干部仗着群众赋予的“权力”把自己放在一个群众遥不可及的位置,担心被群众揭短,让自己难堪,在民众面前失去权威。领导干部要发挥好带头作用,放下“身段”倾听民众心声,切实为群众服务,坚持开门搞活动,及时把活动进展情况、查摆问题情况、整改方案措施等向群众公布,真正做到作风现状由群众评价,查摆问题由群众评议,整改落实由群众评判,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三是积极主动请群众评判。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首要标准。邀请基层群众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列席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讨论会、情况通报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等,面对面地评议。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既评价计划是否落实,征求意见是否广泛,又评价分析检查是否深刻,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对活动的深度、广度和效果进行综合评定。体现评价的实效性,通过评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拓宽批评、建议、监督的民意表达渠道,形成科学发展的合力。积极构建群众参与评判的平台载体,完善群众参与评判的体制机制,保证评判过程看到群众身影、评判内容听到群众声音,使活动过程始终处于“阳光”状态,把教育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结果:终于群众满意。群众满意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要坚持问政于民,问效于民,由群众评价活动效果。一是敢于把问题找出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具有很强示范作用的领导干部,要勇于直面问题,更要敢于唱“黑脸”,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表率。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坦坦荡荡,一心为公,唯有如此才能理直气壮地指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全社会营造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在查找问题上,坚持发扬不怕丑、不怕疼、不怕刺的精神,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相互帮等方式,从普通干部群众、老同志和服务对象中问症问怨,全面寻找差距、发现短板。二是勇于把问题剖析深。问题剖析透不透,病因找得准不准,直接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成效。精心设计主题活动,搭建平台,让群众最大范围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广大群众与党员干部一道共思科学发展大计,共谋科学发展良策,共聚科学发展心智,切实把群众的参与热情转化为建言献策的具体行动,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上水平、上台阶。认真对照群众提出的意见,多从自身找原因,多从主观找原因,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隔靴搔痒,切实做到真剖析、真红脸、真出汗。三是善于把问题解决好。有了过错不可怕,关键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去解决问题。解决“四风”问题,要敢于动真碰硬,不回避、不掩饰,不等不靠,立行立改,坚决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切实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尊重民意,善待民心,实现民愿,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集中群众智慧,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

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就是要把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干部作风的改进、实际问题的解决、群众得到的实惠让群众来参与、来评价、来监督,通过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受群众监督,真正让群众满意。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淮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丁和平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