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关乎成败。干部心理状态,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干部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既要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又要更好地帮助广大干部塑造“阳光心态”,为改革发展积聚正能量。
应势而为——以“阳光心态”适应形势发展新变化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党员干部心理层面悄然发生着一系列新变化。如社会转型推动心理转型,从“清茶配报纸”到“白+黑、5+2”,压力感、紧张感、失落感与日俱增;观念转变导致心态转变,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干部对个人的“进、退、留、转”看得越来越重;职能转换引来心境转换,政府职能转换要求干部从“管理者”转换成“服务员”,不同的角色定位让干部心境发生变化。这些转变容易滋生不良心态,比如有的干部在工作中急于求成,一旦受到点小挫折就容易急躁;有的干部长年累月处于忙碌状态,身心得不到有效放松,容易产生心理倦怠;有的领导干部把精力放在比职务升迁、比待遇高低、比权力大小上,盲目攀比容易导致心态失衡、行为失范。对近300位科级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导致干部出现心理问题与体制相关因素是哪一选项”时,56%的人选择“缺少心理疏通渠道”。正视并策应干部心态的新变化,组织关注的焦点既要约束干部的外在行为,又要关爱干部的内在心理,打造干部的“阳光心态”。一是把出发点放在干部工作上,聚焦干部“进、退、留、转”四种情形,差别化实施心理调适流程,通过正确自我评估、政治生涯规划、领导能力锻造等步骤,让“进”者进取争先;通过角色重新定位、生活再度平衡、情绪缓解释放等环节,让“退”者淡泊宁静;通过工作业绩肯定、创业激情保持、创新能力提升等课程,让“留”者理性平和;通过人岗匹配分析、环境融入调适、工作加压鼓励等手段,让“转”者积极向上,帮助干部从容地看待“进、退、留、转”。二是把着力点放在整体实施上,拓宽“阳光心态”的塑造途径,将干部管理监督举措融入干部心态建设。同时以“阳光心态”倒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制度激励、考核激励、导向激励等多元化的心态塑造格局。三是把落脚点放在推动发展上,帮助干部调顺心气、调优状态、调高境界、调出合力,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创先争优活力源,在各项事业上争第一创唯一。
顺势而谋——以“阳光心态”落实从严治党新要求
从严管理必须从严监督,从严监督要完善刚性约束体系,更要运用正向监督手段来调适干部心态和状态,让干部不仅知道“不该做什么”,还应清楚“该做什么”。从这层意义上讲,监督就是管理,管理就是调适。所以,落实从严监督要求,必须跳出传统的工作手段和方式,积极主动地将新的载体、新的机制引入干部工作中,既要关注配班子、调位子,又要关注如何调优干部状态,将干部“阳光心态”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地方长远发展的源头工程,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谋划和推进。一是完善格局。确立由市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大格局中突出干部心态建设,将心理调适课程纳入干部培训的主体班次,根据不同年龄段干部的心态特征,如30岁左右年龄段干部意气风发,敢闯敢试,但由于年轻,难免存在骄傲自大、急于求成的不良心态;40岁左右年龄段干部精力和经验相对丰富,大多成熟稳重,尽心尽责,但也存在着焦躁和功利的不良心态;50岁左右年龄段干部具有较强的意志、信念和丰富的经验,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又存在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心态,差别化设计心理保健课程,帮助干部掌握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二是健全阵地。把虚化的“阳光心态”转为有形的阵地保障,建成覆盖全市领导干部的“阳光心态”服务中心,在各镇街区和相关部门设立“阳光心态”工作室,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同时依靠阵地健全以“日常沟通、人事调整、告诫提醒、关心关爱、效果跟踪”为主要内容的谈心谈话机制,确保心态调适阵地最大化发挥作用。三是落实保障。为干部心态调适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对接知名高校心理学院系,合作开发针对性强的干部心理调适课程,共同研发干部心理测试和调适系统,同时充实市委党校师资和专业力量,鼓励党校教师兼修心理学专业课程,依靠心理学专业知识,长期为干部开展专业心理辅导。四是明确导向。“选什么样的人,怎么选人”是影响干部心态的重要因素。选人用人让人“心服口服、心气畅顺”,要更加注重选拔具有基层领导和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更加注重选拔在重大改革、重点工程、重要工作中能干事、干成事、敢担当、品行好的干部。
蓄势而发——以“阳光心态”推进经济社会新发展
率先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而人的关键在状态。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当前,面对宏观紧环境和区域强竞争的双重压力,要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战略的实施,作为中坚力量的干部队伍,不仅要具备创新发展的真本事,还必须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一是为发展提振精气神。干部状态越好,岗位匹配度越高,工作业绩就越突出,推动发展就越有力。在发展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找到激发干部动力的有效手段,有助于鞭策干部化压力为动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二是为和谐传递正能量。改变原来“不能做什么”的约束式管理方式,通过正面引导干部“要做什么”,更好地释放干部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以干部心态的“内和谐”促进社会的“外和谐”。三是为创新提供原动力。积极的心态,是创新的种子。干部保持最佳状态,就有了创新发展的思维和活力,就有了率先争先的气势和劲头,就能够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乘势而上——以“阳光心态”塑造阳光政府新形象
阳光政府,是指干部日常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行为时,像冬天里的阳光一样能够给群众以清新透明、温暖亲切和满意可信赖感觉的政府。简单地说,阳光政府是责任政府,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亲民政府。做到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离不开干部的“阳光行政”,离不开干部的“阳光心态”。为此,必须深化干部“阳光心态”建设,把“阳光心态”建设成效辐射到“阳光政府”塑造上来。加大力度,完善“阳光心态”调适工作机制,增加干部接受心理调适次数和频率,创设更多干部喜闻乐见的培训和活动形式,以干部心态管理经常化,促进干部行政行为“阳光化”;延展深度,向基层干部延伸,把基层干部包括村干部纳入调适范围。同时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检验“阳光心态”建设成效,引导干部在活动中积极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聚焦“四风”问题,以勇于担当的姿态动真碰硬,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干部的阳光心态和优良作风,提升干部队伍整体形象,提升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拓展广度,着眼于提升“阳光心态”辐射力,将“阳光心态”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源头工程,与久远博深的城市精神相结合,与勤劳淳朴的民风建设相结合,与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相结合,实现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互相促动,通过干部“阳光心态”的塑造,带动社会“阳光心理”的养成,逐步树立起“阳光公仆”、“阳光政府”的崭新形象。□
(作者系中共扬中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丁和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