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道德星空 书写中国梦的精彩画卷

发布时间:2014-05-26     作者:沈闻鸣    
 

作者:沈闻鸣

近年来,在江苏大地涌现出40多位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180多位江苏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他们的事迹,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他们从点滴做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全社会激发了崇德向善的力量。一位位道德模范如璀璨的明星,点亮了道德的星空,为我们书写着中国梦的精彩画卷。

“载人深潜英雄”叶聪,用责任担当续写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画卷。

第四届江苏省道德模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高级工程师叶聪,是我国载人深潜领域潜航员专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也是国内首位载人深潜主驾驶员。2003年,24岁的叶聪被委任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20079月,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但各项性能指标需要进行大量的海上试验来验证和改进。而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叶聪不惧危险,主动请缨。2009年至2012年四年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他承担了其中的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成功验证了潜水器的各项指标,使我国成为继美、俄、日、法之后第五个具备大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叶聪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殊荣,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十年磨砺,叶聪始终奋战在深潜领域第一线,披荆斩棘,顽强拼搏,屡创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实现下五洋捉鳖的梦想而忘我奉献。从冲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勤奋学习攻坚克难,到一次次承担载人试潜的巨大风险,再到潜水器多次在海底完成标志物的布放并且在海底插上国旗,叶聪用一个年轻人的责任担当,续写着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谱系。

叶聪的事迹启示我们,爱国不是抽象的,在当代中国,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全国优秀教师”王强,用生命和热血浇灌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花。

1970年出生的王强,生前是盐城师范学院教授、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执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教学研究20年,遭遇癌症折磨也决不放弃,患病4年,他依然笔耕不辍,求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在病榻上撰写的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被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把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毕生追求,“学术就是我的生命。生病的这几年,是我身体上最疼痛,但精神上最富有、也最幸福的时光!我这辈子值了!”。这是王强的临终遗言,也是他毕生的信仰追求。201298日,王强英年早逝,年仅42岁。

“伟大的农民”赵亚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致富百姓作为毕生的追求。

首届江苏省道德模范、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赵亚夫,先后引进推广种植了180万亩的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25.5亿多元的收益;他创新产销模式,帮助农民建立了“赵亚夫农产品合作联社”等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0多家;他编写多达百万字的农民科技读物,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要致富、找亚夫”的口号在村民中广为流传。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激励人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踏踏实实地敬业奉献,实现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王强、赵亚夫等道德模范身上可亲可学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和激励我们每一个人,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融化到自己的工作中,辛勤劳动、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在平凡的坚守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中国爱心女企业家”钱月宝,用诚信为企业构建一座坚实的基石。

第四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江苏梦兰集团公司董事长钱月宝,深知“诚信”二字的分量。1972年,23岁的钱月宝带领村里的8个姐妹,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开始了创业之路。“我给企业的产品起了一个充满朦胧诗意的商标——梦兰。”钱月宝把梦想融入自己的产品中,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在当时苏州绣品厂的150个绣品加工点里,只有她们的产品免检。2008年,公司承接的一个外贸大单已到了出货阶段,工人却发现客户提供的商标有误。尽管这是客户的问题,钱月宝却不存一丝侥幸,果断命令追回货物,将10万件产品悉数开箱复检。凭着近乎苛刻的质量评估标准、牢不可破的品牌信用,梦兰成为行业标杆。2008年,梦兰为全国家纺标委会承担起草制修订床品标准34项。更难得可贵的是,钱月宝一直秉承“让村里人摆脱贫穷,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的信念,40多年持之以恒,以工哺农、村企共建,使梦兰村从一个贫穷落后村蜕变为闻名全国的“中国十佳小康村”。

诚信,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道德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钱月宝和她的“梦兰集团”正是以诚信为基石,维持了没有质量纠纷的记录,把村办手工作坊发展成总资产35亿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她不忘对父老乡亲的承诺,使落后的梦兰村蜕变为“中国十佳小康村”。40年创业路,贯穿始终的是“诚实守信”的品格,是一个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的追梦精神。

“修车老人”胡汉生,摆摊修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行善。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第四届江苏省道德模范胡汉生,是一名普通的修车老人,然而86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猝然离去,让整个南通为之扼腕。胡汉生老人生于1927年,是南通市港闸区闸西供销社五接桥合作商店退休职工,年轻时曾学得一手修车的好手艺。退休后,老人却无法适应闲适的生活,从1999年开始在南通市港闸区唐闸老街上摆起了修车摊,3年下来老人攒下了1.8万多元。这笔修车攒下的钱怎么用?老人想到为过往群众做点好事,他家门口原有条小路,一到下雨泥泞不堪,14户人家行走困难。与家人商量后,老人把3年的修车收入2.7万元全部拿出来修了一条300多米长的水泥路。修成了一条路,老人似乎上了“瘾”。他决定,修车的钱家人谁也不准动,全部捐献出去。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又靠修车攒下1万元。在家人支持下,200511月,他来到南通慈善总会将钱捐出去。此后,每逢有人需要帮助,老人就慷慨解囊。2008年,四川大地震,他在第一时间捐款1000元。事实上,修一辆车一般1元钱,遇到困难的人还免费,要攒够1万元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老人因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却舍不得看病;一件外套补了又补,老人也舍不得买衣服;头发长了,就让老伴用推子推一下。可老人每攒够一万元,都会捐出去,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助人行善。

勿以善小而不为。“修车老人”胡汉生平凡而伟大的事迹背后,是老人一颗待人以诚的友善之心、大爱之心。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一个好人并不难,不一定是腰缠万贯,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学习胡汉生的精神,就要以社会和谐、共同发展为目标,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在全社会褒扬友善之举、吹动友善之风,让友善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再崇高的道德准则,如果缺乏化大为小的传承播撒,也只是空洞的理念;再恒远的价值目标,如果没有每个人的奋力以求,也会变得遥不可及。道德模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为什么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就是因为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找准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着力点。“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做到知行合一。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核心价值观并非封闭抽象的概念,而是蕴含于社会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在公民日常的行为中。一种价值观只有具备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具象形式,才能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作者单位: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许 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