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共识

发布时间:2014-05-26     作者:袁久红    

 

作者:袁久红

党的十八大之后,为加快实现“中国梦”,中国改革再次出发,如今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改革春潮。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也需要统一思想,在事关深化改革的性质与方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等重大问题上,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共识,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深化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能量。

增强价值共识,首要的是增强“三个自信”,深刻认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三个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深化的结果。我们的国家总体上还是一个治理得比较好的国家,但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仍有着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怎么改、怎么完善、怎么样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长期以来,在改革与现代化的方向、道路问题上,有些人总是以西方自由、民主、私有化的那一套为样板,把西方价值观奉若神明,视为“普世价值”大加标榜,其实哪有这么回事!我们的改革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们的现代化绝不仿效西方,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与完善,更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轨道,而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又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因此,作为改革总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离、相互规定、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实现这一改革总目标,内在关键就是要有坚定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这“三个自信”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政治信仰,是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深化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支柱,简言之,它就是民族精神!

增强价值共识,就是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夯实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与价值体系基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动力与范导作用。

从政治学视角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目标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与价值体系四个层面,其中价值体系处于基础地位。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这个看似“柔软”处于“底座”中的价值体系越来越发挥着“硬”(刚强)作用,因为它既是国家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又是国家制度变革的尺度,还是社会共识凝聚的中心。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价值导向、根本价值原则、核心价值观念的制度化、实践化、现实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1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一定要解决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体系建构问题。他强调,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价值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生态保护的优先性。自然界在任何时候对人与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先在性、基础性、制约性,故而,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二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努力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司法公平、教育公平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推行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知的“三个倡导”,尽管我们处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社会,但“三个倡导”提出的十二个核心价值观念,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增强价值共识,就是要在如上所说的基本价值方向、根本价值原则、核心价值观念上达成最广泛的一致,使之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追求。如此,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方有根本保障与不竭动力。

增强价值共识,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育人与制度固化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在改革与现代化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形成全民价值共识,也即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为此,必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种教育不是空洞肤浅的说教,而要依托文化,抓住“根”和“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是深化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增强公民价值共识与民族价值认同的“根”、“本”之道。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在实践中、在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的各个环节中的制度化,是促进人们价值观念转换更新、增强社会价值共识形成凝聚的有力保障。一般来说,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基础的社会价值体系包括三个层面:即核心价值观、依价值观念所建构的制度体系(制度伦理)及受制度规约与价值引导而生成的行为方式。在这三个层面中,核心价值观念是灵魂,社会制度伦理是主导,行为方式是落脚点。因而完整的价值体系及其认同建构必须发挥制度固化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公务员守则等行为准则,传播主流价值,约束人们的行为,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作者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丁和平

 

【延伸链接一】

20136111738分,神州十号飞船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国际舆论对此高度关注,认为神十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正加速实现宏伟的太空计划,彰显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