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必须全面落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求,为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为此,记者采访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同志。
记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请您谈谈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王燕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必须长期抓好的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润物无声的软实力的积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我们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更好地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在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两个关键性任务。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导航定向,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以正确的价值理念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保证社会系统和谐运转,是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我们必须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凝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共识,克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障碍,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江苏“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当前,江苏已经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最终目的。在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的冲突更加明显、道德自主与道德引导的张力更为突出、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更加复杂、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更难把握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克服社会发展转型中的“成长的烦恼”,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需要我们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解决的时代命题。我们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促进人的现代化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丰富完善“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江苏特点的价值体系,夯实“两个率先”的思想基础。
记者:知是行之始。在思想里埋下向上向善的种子,才能在行为上开花结果。那么,怎样才能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王燕文:江苏出台了《实施意见》,在加强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着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社会氛围,使“三个倡导”24个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加强理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理论学习、宣讲内容、通俗读本、社科规划中,紧密联系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不懈地把“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讲通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加大舆论宣传。善于运用大众媒体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等多种形式,在事实报道中体现正确导向,在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善于把握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鼓励各类媒体持续开设相关专题专栏,发挥好“德行天下”、“道德模范故事会”等特色栏目节目正向效应。把正面教育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热点问题引导与群众道德评议结合起来,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注重网上传播。把握和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管理、网络文化建设、网上信息服务中,积极借助多种网络传播手段,借助微博、微信、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推动广大网民踊跃为正能量“点赞”,让美德新风通过网络广为传扬。大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继续办好“网络文化季”等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网上阵地。切实加强网络社会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着力整治网络谣言、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记者:要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有大量工作要做。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思路和举措。
王燕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德始于教化、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坚持立足基层、贴近实际,广泛开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才能引导人们自觉参与、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抓主题活动重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广泛开展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持续推进“学习雷锋好榜样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深入组织“最美”系列评选,有力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培育诚信文化为根本,着力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集中力量专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营造褒奖诚信、约束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积极配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制定相关仪式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开展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激发公众爱国情感、传播主流价值。
抓文化熏陶立风尚。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培育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宝贵资源。要理直气壮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俱进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符合时代要求与人们现实需要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让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为时代风尚。要进一步丰富凝练“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重点打造“江苏文化艺术节”、“紫金合唱节”、“书香江苏”等文化品牌,切实抓好“中国梦·我心中的梦”等主题文艺创作,着力塑造一批人文江苏的标志与符号,用优秀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抓制度建设强保障。政策就是导向,就是杠杆。必须把思想引导和制度规范结合起来,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体现到各项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中。要着眼于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着力推进诚信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化,探索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志愿者星级认定、嘉许、回馈等制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要加大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关心和帮助,不仅要给予舆论上的推崇和道义上的支持,还应当给予物质上的激励和生活上的关心,推动形成好人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机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记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认知和社会影响存在差异性。请您再谈一下如何发挥好重点群体的放大带动效应。
王燕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要求我们坚持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党员干部、青少年、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从而影响和带动全社会。
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关注度高,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社会价值导向,关系党和政府形象。要引导党员干部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子,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建立健全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和优良传统教育长效化机制,强化“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党员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坚决反对“四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抓好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好用好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实施“德育在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循序渐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社会公众人物一言一行是社会的风向标,要鼓励引导他们用嘉言懿德美行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对知识分子、企业家、文化名流等社会公众人物,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道德约束、监督、评价机制,引导他们自觉做社会主流价值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对科技、教育、社科、新闻、出版、文艺等各领域知识分子,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团结引导,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知识分子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发挥好重点人才工程、重要奖项评选的导向作用和舆论评价、监督作用,引导他们提升道德修养、价值追求,以自身言行更好地向社会公众传递正能量。□
责任编辑:陈伟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