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鼓楼实践

发布时间:2015-07-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杨学鹏    

新鼓楼区成立后,我们按照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的要求,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统筹拓展内生成长空间、地理成长空间、城市功能成长空间、持续成长空间、人文成长空间,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同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合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努力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首善之区、幸福鼓楼。

 

一、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经济,拓展内生成长空间。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突出把创新型、服务型经济作为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一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软件信息、电力自动化、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成功打造了全国唯一一家以物联网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深入实施“千企升级计划”,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储、中能建等一批传统钢贸企业通过打造网上交易平台,成功升级为“互联网+”企业。突出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区域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创业创新人才。新区成立以来累计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引进和培育国家千人计划23人,省双创人才18人,市科技创业家23人,市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280人,市高端人才团队2个。联创、词酷等一批人才创业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强化科技园区孵化功能。盘活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成功打造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河海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不断提升3个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载体的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客空间体系,弘扬“创客”文化,扶持创业创新。2014年,全区新增孵化器面积5万平方米,新引进科技企业4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做强总部经济。坚持引育并举,博西电器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落户鼓楼,苏宁、紫金信托等本土总部企业茁壮成长。2014年市认定总部企业达19家,总部经济财税贡献率达46%。做优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文化、科技、商业、旅游等资源互补共融,大力推进新媒体、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发展,精心打造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等12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区内文化创意类企业超过40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3%。做大健康服务业。聚焦产业链高端和特色医疗服务、医药研发等产业,加速推进环五台山医疗服务、环中国药科大学医药研发两大产业集群,健康服务业税收贡献大幅增长,已经成为鼓楼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提档升级低端产业。聚焦新街口、中央门、湖南路等传统商圈,以项目建设和技术升级为抓手,着力推动商圈扩容、业态提升。大力改造低端市场,通过市场转型,实现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白云亭、惠民桥、粮油等近10个农副产品批零市场陆续搬迁和拆除。推进钢材市场仓储、加工、配送、物流等低端功能的置换,以经营模式信息化、产业定位高端化、入驻企业总部化为目标,打造幕燕总部基地和中储智慧物流产业基地。

 

二、强力开发滨江,拓展地理成长空间。围绕打造全国中心城区的复兴案例、南京长江时代的城市名片、鼓楼现代产业的发展高地、市民安居生活的品质家园目标,推进下关滨江商务区建设。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拆迁,整体进入建设阶段。成功引进中冶、上海证大、深业集团、龙湖集团等著名开发商,证大集团滨江大拇指商业广场、深业集团南渠滨江创新总部基地、龙湖集团长江广场商务集群、中冶集团先锋工业文明体验区等项目全面开工,长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民国海军医院旧址等保留建筑修缮工程全面完工。

 

三、强化建设管理,拓展城市功能成长空间。坚持将城市建设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安宁洁净的城市环境吸引资本和人才。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加强空间整合研究、突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完成鼓楼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滨江片区、河西北部地区、铁北片区、老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动四大片区产业更新、功能更新、形态更新。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路网体系和停车设施建设,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和智能交通管理,建成道路10条,新增停车泊位6166个,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三是强化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整治干道和街巷,拆除各类违建,实施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出新改造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全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脱胎换骨。四是强化精细化长效城市管理。优化完善城市管理职能,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小区三级责任体系,实现城市管理责任网格化。

 

四、聚焦生态建设,拓展持续成长空间。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转型升级全过程,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更好地匹配,努力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老百姓能切身感受的现代化形态。一是做好提升城区生态内涵的“加法”。大规模推进生态建设,结合项目带动和环境改造,实施绿地游园建设,新区成立以来新增绿地面积27万平方米。高标准落实《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重点整治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工业废气等污染源,2014年扬尘降尘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2%。突出水环境治理,牵头落实“河长制”,强化水质监测,实施中保河、清江河等黑臭河道治理。二是做好生态管控的“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辖区内“四高两低”企业退出主城步伐。将原下关滨江范围内的劳动密集型、仓储物流型、农产批发型产业逐步迁出,引导天环集团仓储基地在外区选址重建,推动铁路西站货场关停,关闭下关电厂,有序推进大桥南堡地区工业布局调整。近年来,累计完成74家企业单位的搬迁或签约,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三是做好释放鼓楼生态优势的“乘法”。充分发掘鼓楼山水城林资源,在明城墙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提升八字山公园、小桃园、古林公园建管水平,串联沿线大量山水城林资源,打造明城墙—秦淮河风光带。抢抓滨江开发机遇,结合宝船厂遗址、滨江公园、滨江绿化带建设和幕府山周边环境整治,成功打造8.2公里滨江风光带并向市民开放。四是做好破除传统路径依赖的“除法”。摒弃全面开发的惯性思维,对山林、水体等生态敏感区域划定红线,构筑了生态廊道。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展人文成长空间。坚持民生优先,3年内每年投入1.5亿元,用于解决原两区民生政策差异、整体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给人民以尊严、给人民以方便、给人民以和谐。一是给人民以尊严。夯实社会底线,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提高低保救助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模式,不断提升救助效能。二是给人民以方便。通过教育集团化、校际联盟、教师流动等多种方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中学2所,新建小学2所,新建幼儿园7所,筹建二十九中高中部和南京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促进教育布局科学化。充分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强化信息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逐步构建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菜市场改造成文化活动场所,成功打造了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鼓楼区城市展览馆。积极推进“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网。三是给人民以和谐。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改善社区办公条件,提高社工待遇,推进薄弱社区提档升级,每年新增13个特色社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尤 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