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培育创新驱动力的扬中实践
发布时间:2015-10-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孙乾贵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正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中央到地方,以创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得益于对创新资源的不断集聚、企业创新集群的不断打造、产业链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今年4月,扬中荣登全国县域经济创新力第一名。在如何“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等课题上,扬中秉持率先作为的姿态及早破题、及早获效。

集聚创新资源,支撑引领转型发展

近年来,扬中立足区域实际,市政府不断完善激励企业创新政策,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完善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政策意见》和《扬中市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实施办法》等文件,依托政策牵引,大力集聚创新资源、重组生产要素,不断激发增长潜力、增强内生动力。

一是逐步构建市场化多元的投融资体系。投入是先导。扬中建立并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金融、民间资本共同投入的市场化多元投融资体系。强化投入保障,设立产学研、专利、科技金融等专项资金,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3.9%以上。强化金融支撑,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壮大苏科贷,引入镇科贷、投联贷,预计2015年放贷规模将增至2亿元,解决80家左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成立了“扬中北鹏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中科大航基金”,努力提高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和转型升级的能力。强化上市引导,在加强财政扶持的同时,扬中积极引导企业在资本市场寻求创新转型资金,着力抓好企业上市、企业债、市政债等直接融资,目前有海天微电子、海晟新材料等拟上市企业17家,其中和成显示将于828日在“新三板”挂牌。

二是逐步构建“产才融合”的引才模式。才无产不聚,产无才不兴。多年来,扬中形成“产业+项目+人才”的引才模式,把落脚点、着力点放在人才上。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3%,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运营国内首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赢家”,举办每年一届的“江洲博士百人工程”合作交流大会,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引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和高端型、领军型人才。截至2014年底,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8人,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65人,外国专家36人。全市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172人,在江苏省县域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八。

三是逐步构建覆盖全面的研发网络。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87家,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研发机制日益完善。新坝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双轮驱动”,成为创新驱动强劲引擎,引领全市科技创新;智能电气产业研究院、省智能电气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北京地区高校、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大批科技人才创新资源;中兴物联网、复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高新园区,瞄准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引进更多高科技项目落户扬中,提升区域产业转型层级。

聚焦企业主体,打造创新企业集群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06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形成了活跃的创新活动与产业升级互动的生动局面。

第一,培树企业主体创新意识。以政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对接。实施“百家高企百名博士”和“平台与人才共增”行动计划,每年围绕产业与企业发展,征集技术需求100项,组织大型政产学研活动10次以上,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产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为依托,加强院地企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三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第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辐射和引领作用,实现创新点向创新面延伸。实施服务中小企业“雏鹰计划”,从“发明专利申请、科技成果鉴定、产学研合作”三方面帮助7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小升高”。

第三,打造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现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未来将打造1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

聚焦主导产业,注重突破核心技术

推动产品创新向产业创新拓展。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28项,国家重点新产品95项,开展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攻克了风电变流器、光伏逆变器、断路器、TFT液晶显示材料等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催生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67件,保持全省领先。以智能电气、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逐步建立。

推动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拓展。作为扬中传统支柱产业的工程电气,其中低压电气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高压电气占60%。转型升级后智能电气产业拥有百亿元企业1家,亿元以上企业32家。新能源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江苏省首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打造规模化海工装备和高技术海洋船舶生产基地。上半年,扬中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1.8亿元,同比增长14.4%,占规模工业比重75.1%,全省领先。

推动传统技术向中高端核心技术拓展。注重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强技术集成和协同攻关,先后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和重大产品。“十二五”以来,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67项,其中国家国际合作专项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6项;100多家企业参与或独家制定行业标准,“纳米级超光滑大尺寸HEM蓝宝石衬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欧美技术垄断;“2MW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指标优于国外同行;高效节能环保钎焊板式余热回收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促进关键核心环保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作者系中共扬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戈尚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