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经济不妨从改善消费环境做起

发布时间:2015-11-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肖余恨    

相关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有近7亿人出行。虽然堵是常态、挤是常态、排队是常态,但也恰恰说明中国人的消费力之强、消费潜力之大、消费欲望之高远远超出了预估。

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看生产力、创新力,还要靠消费力。如果没有消费拉动,生产力也得不到有效刺激。黄金周假期释放了巨大的消费冲动和消费能量,但一盘青岛大虾引发的风波,恐怕也算是长期以来国内旅游消费环境的一个缩影。这次“出名”的是青岛,类似现象在其它旅游景点也时有发生。国家旅游局通报了对部分景区处理决定,其中,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被取消5A级资质,另有65A级景区被严重警告。取消5A级资质尚属首次,可见处罚之严厉。笔者认为,净化旅游消费环境刻不容缓,不能让外地游客越来越不敢消费。

当前,中国经济趋缓有非常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越是趋缓可能消费越是不彰,经济越缺少动力,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何有效地解放消费,是目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消费力的解放,涉及很专业的领域。而如何有效改善消费环境,为消费力的解放创造条件,普通人和基层力量应该能发挥各自的努力。

为什么会频频发生旅游宰客现象?主要是四种心理:一是掠夺性心理,二是报复性心理,三是侥幸心理,四是蛮霸心理。

所谓掠夺性,就是挣一笔是一笔,并不指望游客再回头。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外出旅游的人员数量迅速增加,这让少数商贩有了“不揽回头客”的心态。报复性是指,一些商贩本身也是游客,在别的地方旅游消费被宰了,回到当地不过是依样回报罢了。侥幸心理即不少当地商贩认为出事的概率毕竟不大,与收益相比较,可以忽略不计。蛮霸就更好理解了,不少商贩怀着“这是我的地盘,我说了算”的心理,即便发生冲突,我是当地的,有各种资源可以调动,一个外地游客,又能奈我何?再加上多数中国人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点亏把苦咽到肚子里,这更助长了蛮霸的心态。此外,少数地方执法部门遇到外地游客投诉不作为,甚至一些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与当地商家沆瀣一气,形成利益共同体,更让旅游宰客成了一种收益远大于风险的稳赚不赔的生意。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让旅游消费环境问题越积越深。

这样的怪现象,已经持续有年,运动式整治之后,总是水过地皮湿,很快反弹。可以说,净化旅游消费环境应是全国一盘棋,避免出现各个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一种互害心理,“你这样可以,凭什么我不能这样”,对景区商品价格的监控、消费环境的管理越来越松。最后导致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到日韩旅游爆买,消费资源流向海外。

所以,提振经济有许多路径,下大力气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剥离一些部门利益,是一条最有效、最简单、最直接的路径。至少可以为解放消费力贡献相当比例的点数。要真正让旅游成为享受,而不是受罪,让购物消费,放心舒心而不是担惊受怕、憋屈受气,才能真正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