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修身”须力戒浮躁

发布时间:2015-12-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许根林    

在“三严三实”的思想体系中,严以修身是起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严以修身,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就难以做到。而要做到严以修身,须力戒浮躁。

浮躁是当今社会的通病,也是干部从政的病毒。面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面对生活中各种名利欲望的传播和诱惑,少数干部沾上了浮躁之病,其表现特征为:一是心神不宁。在心理上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措,心中无底,恐慌郁闷,对前途缺乏坚定信心。二是急功近利。在工作中好大喜功,对事业缺乏持久动力,为了早出政绩,心烦意乱,魂不守舍,着急上火。在执行一些急难险重任务时,惊慌失措,沉不住气。在涉及个人名利得失的选择时,杂念丛生,互相攀比,一旦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便牢骚满腹,心态失衡。三是盲动冒险。在行为上以情绪代替理智、热情代替行动、行动代替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谈到,领导干部做事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

心浮气躁的结症,在于对岗位职业的怠惰、趋利,在于对人民群众的疏离、冷漠,在于对创新变革的逃避、退让,在于对工作热情的松懈、降低,在于对责任使命的淡化、弱化。说到底是没有把岗位作为崇高的职业来担当、高尚的事业来创造,而只是把它作为营生的工具而已。

只有戒除了浮躁之气,才能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形势下,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正确决策,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只有戒除了浮躁之气,才能头脑清醒,正气在身,心态平静。只有戒除了浮躁之气,才能胸怀广阔,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

戒除浮躁之气的良药就是静心。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执著与追求的融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心灵宁静的干部,对待事业,成功时不会欣喜若狂,失败时不会心灰意冷;对待名利,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对待环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自我,不昏眩、不焦虑、不盲动,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洒脱坦然的心态。

在喧嚣的社会、诱惑的世界,“静下心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静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思考,这样才能保持神闲气定的心态,有所思、有所获、有所成,才能以清静之态明鉴万物,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我们还要静下心来谋事,静下心来干事,把名利地位看得淡些再淡些,在脚踏实地的实干中“清热泄火”、“明目开窍”,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静心去躁,集聚“静能量”,这样才能无怨无悔地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谋发展。我们还要静心养廉,“无念则静,静则通神。”要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领导干部如果脑子里装满了私心杂念,没有了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意识,就会心神不宁,妄念丛生。

(作者系中共洪泽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夏玉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