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情融昆山

——新昆山人“三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6-05-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徐惠民    

昆山拥有178万新昆山人,是户籍人口的两倍多。近年来,新昆山人融入这座城市的愿望日益强烈。为此,昆山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新昆山人“文化本土化、身份市民化、服务均等化”工程,让广大新昆山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上、身份上、服务上的“无缝转变”,家园归属感、生活幸福感和发展责任感不断增强。

“融”文化入心灵

去年以来,昆山启动“家在昆山·我为昆山添光彩”系列主题活动,包括“好戏连台”送戏曲到百姓身边,“共享阳光·快乐成长”送快乐到孩子心里,“我们的家园”市民畅游昆山活动,以及“欢乐文明百村行”新市民专场活动,等等,让更多新昆山人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大好昆山”。

 

三下乡.JPG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为了让新昆山人更好融入城市社会,昆山通过可知可感的项目活动,将文化送到新昆山人的身边,浸润新昆山人的心灵。“打造台商大陆精神家园和新市民精神家园”计划、“法治微电影大赛”、“好家风·好家训”书法大赛、社区创作节目汇演、十佳歌手大赛等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新昆山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对昆山有了更深的了解。”新昆山人朱建慧说,“现在,昆山就是我的家乡,我愿意为昆山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朱建慧是一名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各类文化活动的浸润下,她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社区组织开展亲子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家庭读书会,让更多的新昆山人在社区生活中找到家的温馨。

“化”身份为市民

社会参与不仅是流动人口融入的标志,也是其融入城市社会的途径。昆山特别重视扩大新昆山人的社会参与,让新昆山人在“参与”中感受到身份的转化,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和城市的主人。

 

周市妇儿中心服务新昆山人子女.JPG

周市妇儿中心服务新昆山人子女

 

周市镇金威社区是有着8000多位居民的大社区,其中约3000人为新昆山人,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社区推出“早安心能量”等活动,让有需要解决难题的居民到社区来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工作人员一起商议,共同研究解决。这项活动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越来越多的新昆山人参与到社区管理各项工作中来,对社区乃至昆山这座城市的认同感随之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38个区域设立党建工作站,成为沟通连接新市民的“连心桥”,新昆山人以新市民身份参政议政已成常态。同时,昆山持续加大惠民力度,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新昆山人参保覆盖面,让新昆山人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享”服务以均等

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是加快流动人口融入的应有之义。为此,昆山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比如,在新昆山人最关心的教育领域,鼓励公建民办,推行“一校多区”,促进校际均衡发展。仅2015年就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6个,新增学位2万个,实现11.7万新昆山人子女在昆入学。今年,昆山又启动实施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入学管理办法,对达到一定积分的新昆山人给予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子女入学待遇。这是昆山不断推进新昆山人享受均等化服务的又一重要举措。

 

市民文化广场全民广场舞.jpg

市民文化广场全民广场舞

 

此外,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网上剧院、社区学校、节假日期间的免费健身场馆等,越来越多的文化、生活设施实现新老昆山人共享,“全民健身”新昆山人体育技能培训,在新昆山人群体中广受欢迎。新昆山人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文化服务权益。

“三化”工程的实施,春风化雨,沁人心脾,新昆山人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深化,“家在昆山、共建共融、共享发展”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作者系苏州市副市长、昆山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