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文明城市到兴城市文明

发布时间:2016-05-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曹劲松    

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们实践的有力思想武器。秉持五大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落脚到城市工作层面,必须深化文明城市与城市文明的关系认识,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走出一条从创文明城市到兴城市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

如何把握文明城市与城市文明的内在联系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财富,城市是人类文明生活的高级阶段,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空间。文明城市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考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系,既是一个城市的口碑和荣誉,又是对市民文明生活的责任与要求,更是一种促进城市发展的机制和动力。而城市文明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核心,集中反映了现代社会文明的特征与状态,既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积淀,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更是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聚焦点。

目标上关联:工作目标与发展目标。文明城市是对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城市的一种评价,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测度和评价指标,形成对城市工作的评价体系。文明城市通过指标体系引领城市工作方向,促进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工作目标。而城市文明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存在的,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反映的是人类进步的文明成果。文明城市在工作目标上的既定性与激励性,与城市文明在发展目标上的总体性和进步性,在根本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为人们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手段上关联:治理主导与创新主导。文明城市的创建,是围绕城市秩序常态所设置的一个目标体系,进行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建设与提升的过程。这里包括了社会价值的践行、行为规范的确立、市民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相应的制度激励与约束等。从实现文明城市的目标要求上讲,它是以社会治理为主导,调动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进而达到并保持的一种城市良性运行的状态。而城市文明则是通过人们对美好生活目标的不懈追求,由城市主体不断加以知识创新、制度创优、实践创造的累积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以创新作为主导。深化治理和开拓创新都是城市发展的手段,两者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相互促进。

重心上关联:精神文明与人类文明。文明城市创建的指标体系虽然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环境要素,但其重心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面,突出和强调人们的价值追求、制度安排、道德水准和行为操守等主观世界的建设成果。而城市文明所体现的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其中,重心自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责任上关联:阶段任务与长期任务。文明城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任务,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创建文明城市,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将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从相对较低的状态,提升到比较高的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价值引领、精神支撑、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城市文明则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长期任务,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良性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强大引擎。无论是创文明城市的阶段性任务,还是兴城市文明的长期任务,都体现了人们建设自身美好家园的职责与担当。

如何深化创文明城市

南京作为首批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的省会城市,其成功经验和示范意义十分显著,探索出了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的群众性文明创建的实践路径,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排头兵和领航者。面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如何保持良好的文明秩序和环境,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需要牢牢把握好三大导向。

牢牢把握目标导向。文明城市创建是以不断完善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加以评判的,其根本目标指向是让市民更满意、让城市更文明。因此,牢牢把握目标导向,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首要前提。一方面,要继续按照中央文明办修订的考评体系,建立网络化的创建工作责任体系,强化工作责任的落实;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市民满意和文明程度提升的总的目标指向,改革和完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主动结合南京城市发展实际,创造新经验、巩固新成效,建设道德风尚高地。通过目标引领,激发城市全体成员的创建热情和动力,让南京的文明城市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

牢牢把握问题导向。文明城市创建不是满足于荣誉的获得,而是要从内心赢得群众的口碑。这就需要在深化创建的过程中,牢牢把握问题导向,对城市生活中既有的、新发的、潜在的各种问题加以破解,尤其要着力解决困扰文明程度提升的老大难问题。比如,文明交通、文明养犬、文明旅游、诚信经营和公共场所洁、静、雅、美等。要善于找到解决文明痛点的有效办法,通过建立相应的治理组织、工作平台和行为规范,不断让市民在深化文明创建中增强参与性和获得感,共建共享文明成果。

牢牢把握机制导向。文明城市创建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而是久久为功的社会常态。只有牢牢把握机制导向,通过建立和完善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文明程度提升的长效。机制是人们形成社会观念和行为动力的杠杆,能够有效引导个体的价值观念、情感体验和行为选择。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激励和惩戒机制,综合运用法制、道德、舆论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南京人文都市大家庭中自豪的一员。

如何致力兴城市文明

城市文明既是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成效体现和成果积累,又具有更加宏大的时代主题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现阶段,城市已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强大引擎。城市文明的勃兴是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从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到1867年至1895年间发表《资本论》,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解放自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需求引领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这一历史趋势下,城市文明的发展必然要坚持人们的需求导向,不断为人的发展创造出更加充足和完善的条件,包括教育、医疗、就业、居住、出行、养老、生产、科研等各个方面的条件,实现人类文明的历史进阶。

始终坚持技术导向。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看,人类技术发明一次次改变文明的格局。比如,飞机的发展使沿着河流和海洋的贸易路线减少,人员和物资通过航空直接涌向目的地。人类技术的发展使地理因素变小了,人类社会不断创造出新的文明。城市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以技术突破引领文明发展进程的趋势和方向没有变。只有始终坚持技术导向,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文明的兴盛,为人类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始终坚持创新导向。创新活动闪耀着人类的创意、梦想和激情。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诞生起,数字革命不断创造出世界需要但尚未了解的产品,引领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城市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建立城市创新体系,将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联系起来,通过创新价值与目标的凝聚,有助于实现城市文明的新发展、新跨越。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