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破解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确保农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以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协调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以绿色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品质,以开放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以共享增进农村民生福祉。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扣全面小康目标,转变发展方式,释放改革红利,着力脱贫攻坚,加大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更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着力做好“供给”文章,促进现代农业增效。注重从生产端入手,在创造多元供给的同时,提升产业融合度,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现代新业态,实现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供给。一是以农科结合的理念建设现代园区。园区项目布局,要主攻投资强度高、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高的高层次龙头企业;园区设施建设,要瞄准智能温室、精确灌溉等现代化机械装备,并强化产加销配套体系建设、物联网示范应用,依托院所合作引进一批专业人才,促成一批科技型农业项目,确保项目“接得住”、技术“用得好”、成果“推得开”。二是以农旅结合的导向布局特色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把旅游片区内零星式散状式分布的农业资源有机串连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一批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农耕体验的复合型农业项目,引入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项目进行联动开发。三是以农商结合的办法经营农副产品。既抓好“线上线下”联动,积极培育农村电商示范街镇、“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吸引更多本地优质农副产品“上线、触网”,又抓实“农超农客”联姻,探索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工对接等新型流通模式,创新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订单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入商品市场的组织程度、衔接程度、匹配程度。
着力做好“共富”文章,推动农民持续增收。“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紧扣“绝大多数”,广开持续增收渠道。把经营性收入作为“主渠道”,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业内部增收空间。把工资性收入作为“稳定器”,建立完善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农民初始创业、特色创业、集群创业,在旅游沿线经营、到各类企业就业。把转移性收入作为“助推器”,严格落实惠农政策,探索推行多元化财政投入方式,逐步增加地方性转移支付。把财产性收入作为“加速器”,引导农民用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益,用足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权利,充分释放财产增值、农民增收的潜力。聚焦“关键少数”,实施精准扶贫脱贫。以精准扶贫和造血式扶贫为重点,做到“三个精准”。一是突出精准识贫,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的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逐一建档立卡、跟踪管理,既体现静态的精准,找准查实现有扶贫对象,又体现动态的精准,让脱贫的及时退出、返贫的及时纳入,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二是突出精准施策,实行“2233”脱贫攻坚机制。建立“两个基金”:依托老促会和扶贫开发协会,设立扶贫基金;依托低收入农户增收合作社,扩容低收入农户增收基金。落实“两个免除”:对于在经济薄弱村实施的项目,免除村级配套;对于低收入家庭学生,减免各项教育费用。执行“三个补贴”: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给予生活补贴;对低收入人口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对因承担生态保护责任而使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村,整合生态补偿和扶贫资金给予直接补贴。实行“三个允许”:允许经扶贫形成的集体经营性资产收入,部分量化给低收入农户作为股份;允许区级挂钩部门将“三公”经费结余,部分转化为帮扶资金;允许将农家乐纳入公务接待定点范围。三是突出精准落地。在模式选择上,对有劳动能力的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对难以自主脱贫的以救助式扶贫为主。在资金投入上,要变分散为集中,将市挂钩帮促资金集中投向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将农业开发等涉农资金集中投向经济薄弱村,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集中投向经济薄弱村扶贫项目。在组织推进上,要把扶贫开发纳入“双千分”考核,在贫困村选派好第一书记,完善区领导小组统筹、属地负总责、村(社区)抓落实、社会力量齐参与的扶贫工作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考核到位。
着力做好“普惠”文章,加快农村改革增利。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深入推进以“确权、赋能、搞活”为重点的农村改革。一是围绕“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扫尾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运营等工作,巩固深化国家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机制试点区建设,积极实施“三地一产”确权登记颁证、行政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把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努力推出省内乃至全国叫得响的“高淳经验”。二是围绕“人”,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因地制宜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今年将新增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1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达到35%,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工商登记试点实现镇街全覆盖。三是围绕“钱”,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推动政策性银行扩大支农信贷、商业银行扩大农村网点,推进抵押担保模式创新,推开农房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试点,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参保品种,降低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起点,有效化解“贷款难”问题。四是围绕“管”,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推行合作社、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为规模经营主体解决好粮食种收、防病治虫、技术管理等服务问题。
着力做好“宜居”文章,力求美丽乡村增色。按照“全区域覆盖、全方位整治、标准化推进、个性化打造”的思路,推动美丽乡村品牌向更高标准提升、在更高层面示范,要着重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环境整治与功能提升的关系。既要注重保护村落原始风貌,因村制宜营造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等不同风格和特色村落,让美丽乡村留得住乡愁乡情,留得住绿水青山,留得住历史文脉,也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村公路改造、垃圾收运、污水处理、秸秆利用等体系,形成“水清、路畅、村净、景美”的居住空间,又要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层级,加速城乡教育现代化、卫生服务标准化、文体设施规范化、社会保障同城化步伐,促使更多服务要素、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辐射拓展,实现民生幸福与环境优美的互促并进。二是点上开花与面上结果的关系。发挥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的引领作用,加快实施以“点”串“线”带“面”工程,以“点”上的逐个突破,推动“线”上的整体提升,带动“面”上的延伸覆盖,尤其是对照“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村、提升村三个层次标准,落实一批村庄绿化亮化、景观特色塑造、设施提档升级、长效保洁管理等软硬件项目,真正把美丽乡村打造成高淳靓丽的城市风景线、响亮的对外“金名片”。三是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既要以进取的姿态,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地解决好环保设施欠账较多、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等突出问题,又要以务实的心态,实事求是,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实施,努力用最小的成本寻求最大的收益,以管用的办法获得更好的效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季季有新变化、年年有新成效。□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高淳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