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16-05-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江苏发挥产业大省、科技强省优势,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之一。当下,亟需着眼于新的形势与任务,明确指向、理顺关系、重点发力,更好发挥其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支撑作用。

把握时代特征,精准定位建设目标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有其独特内涵和明确靶向,必须在更高层面、更广视野来加以理解和认识。

国家区域创新战略的江苏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层面先后批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1个、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3个,从空间维度对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作出部署。一方面,江苏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和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双重身份,挖掘政策红利、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领先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任务都把构建创新体系、支撑产业转型作为重点内容,江苏立足内地第一工业大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保持第一的独特地位,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抓住用好中央顶层设计和自身优势叠加放大历史性机遇的重大部署。

产业科技资源全球配置网络的重要枢纽。江苏外向型经济发达,制造业深度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但创新链发育不足。面对国际分工格局的加快重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更加重要、更为紧迫。国内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等地区瞄准全球创新网络布局,纷纷加大创新中心建设力度。通过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将进一步提高江苏全球高端要素汇聚成效,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加快制造加工枢纽向创新资源配置枢纽的转换进程,以产业科技资源的开放配置为重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载体平台。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表面看是研发水平不高、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根子则在于科研活动没有很好地与实践需求相挂钩。2015年,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远高于北京、上海,但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为2.55%,北京、上海为5.95%3.7%;技术合同成交额700亿元,北京则高达3452.6亿元。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可以明确重点产业和有潜力的市场方向,增强技术创新的应用导向,加快事关产业发展的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的现实转化力。

营造创新环境,精准理顺辩证关系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重点把握好体制机制、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三对关系。

一是技术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的关系。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支撑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离开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将缺失萌发的土壤。在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既要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特别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也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用制度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对创新行为的引导作用。

二是“一中心”与“一基地”的关系。产业科技创新是立足于制造业基础的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手段;制造业则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领域。建设“一中心”与“一基地”,就是重点从技术池与实体经济两端发力,共同指向培育发展新动能这一目标,形成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支柱力量。两者恰如地区发展的软环境和硬实力,是一幅经济强的“双面绣”。

三是构筑创新高地与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的关系。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江苏的一大基本省情。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既是整合拔高全省开发区科技实力的直接举措,也是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更高平台上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有效抓手。在推进苏南城市群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做优做强的同时,应为南北挂钩的产业合作园区注入更多技术要素,让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更多依靠产业科技创新、更多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上,打造多层次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主阵地、经济增长压舱石、落实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作用,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发力基础工作,精准实施建设计划

当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上,踏踏实实建体系、强机构、促开放、优环境。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借鉴全球知名创新中心经验,打造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是顺应和把握产业链布局新趋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力争率先成功打造技术新体系;二是推进创新组织的集成联动,分类整合技术产业化资源,构建包括技术研发、应用孵化、成果推广、组织联盟、管理服务等子体系的创新体系网络,促进科技与产业在更广领域无缝对接;三是培育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及其辐射区对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的带动作用,深化与上海、浙江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创新网络对接等方面的协作配合。

积极发展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兼具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点,使创新链与产业链在企业内部高度融合,极大提高了创新效率,是推动产业升级最活跃的力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构建“总院+专业研究所”的组织架构,初步建立起专业化、社团化、国际化的产业研发创新网络,成为全省产业技术创新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下一步,应注重发挥其在省域创新网络中的集疏散作用,更好推进创新资源整合、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衍生孵化,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灵魂机构。

着力提高产学研开放合作水平。江苏技术创新的潜在供给和需求十分巨大,仅靠省内力量难以实现充分释放和准确匹配。应将促进产学研对接融入对外开放的每个环节,以产学研国际化助力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一是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把技术转移对接作为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商贸流通的重要内容;引导西港特区、东方工业园两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高水平规划布局产学研体系;借力上海促进苏南率先融入高端国际研发网络;二是建设长江经济带产学研先导区,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陆海统筹、开发开放的综合优势,在深化与沿江省市产能合作过程中,联合组建工业技术创新项目联合体,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三是鼓励和支持以并购方式整合海外科技资源,直接获得被并购企业的研发设施、专利、技术和优秀技术人员,提高国际科技合作和跨国技术转移成效。

大力弘扬争先包容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环境、较为成熟的市场体制和完整产业链条,可以降低创新理念落地成本、提高落地速度。政府应根据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趋势,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创新,通过提供市场化服务来更好地参与创新活动。一是推进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以专业孵化器扩面提质为重点,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活力;探索发展新型业态的创业孵化器,加大科技型创业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创业服务;二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战略,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推动市场拓展与商标注册同步,提高在国际标准制定修订中的话语权,创造与全球技术规则相对接的创新环境;三是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坚持全球选才,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发展条件,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发展环境。

(执笔人:王平)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