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农村水利 保障“三农”发展

发布时间:2016-05-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李亚平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拉动内需、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十二五”以来,全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化水利改革,系统推进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

现  状

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加快建设。全省全社会水利投入达1800亿元,较“十一五”实现翻番。淮河入江水道整治等新一轮治淮基本完成,长江堤防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太湖治理走马塘工程已经建成,新沟河整治加快推进,新孟河工程开工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区域性工程有序推进。水利减灾兴利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减免灾效益550亿元。

调配水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通榆河以东沿海港城、港区及垦区输配水工程建设系统推进,引江济太调水系统得到巩固提升,成功抗御了2011年发生的建国以来最严重干旱。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调水系统“十二五”累计引江水985亿立方米,不仅满足了全省经济社会用水需求,而且大大提升了水环境保障能力。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成效显著。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初步形成覆盖省市县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体系,全省用水总量稳定在500亿立方米左右。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万元GDP用水量由135立方米下降为74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59。加强水功能区和水源地达标建设,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3.5%,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8%。建成一批水美乡镇和水美村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600平方千米。

农田水利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471亿元,比“十一五”增长一倍。大规模推进灌区改造、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水利、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等建设,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9万亩、旱涝保收田521万亩,现有两项面积占耕地总面积分别达到89%79%,居全国之首。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271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水利改革逐步深化。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以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一批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规范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598个,落实村级水管员3.8万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切实保障了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问  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流域性防洪骨干通道尚未全面建成,区域性洪涝防御能力不足仍是全省防洪减灾体系的明显短板,洪涝灾害潜在威胁仍未消除。二是局部地区缺水矛盾依然存在,淮北等部分丘陵山区与高亢地区供水标准不高,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区饮用水源地仍存在水质性安全风险,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三是“最后一公里”仍是农田水利建设的薄弱环节,部分地区传统灌排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田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仍不够健全,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尚待探索实践。四是河湖管理与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人为侵占河湖水域及不合理利用岸线现象时有发生,河湖管护良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路  径

“十三五”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开启水利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攻坚时期。水利工作要牢牢把握新江苏建设这一命题,切实围绕服务“三农”,加快建设发展步伐,力争到202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0%,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80%,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65%。同时,推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乡镇水利站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模明显壮大,大中型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实现全覆盖。为此,要重点抓好五大能力建设。

一、提升防洪除涝能力,着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完成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川东港整治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张家港老海坝等长江重要节点治理,全面推进太湖治理新沟河、新孟河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积极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洪涝综合防御能力。继续推进重要江河支流和重点区域治理,全面完成黄河故道中泓贯通、泰州引江河二期、水阳江等治理工程建设,加快沿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型泵站改造、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二、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抓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继续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工程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同步实施,2016年解决剩余211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完成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启动实施“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工作,2020年区域供水覆盖乡镇范围内的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0%以上。加强水源保护,建设一批应急备用水源地和区域供水水源地,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具有两个以上水系相对独立的饮用水源地,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

三、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夯实农田水利工程基础。围绕永久基本农田、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等区域布局,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千亿斤粮食末级渠系等项目为抓手,加强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和资金的有效整合,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在基本完成24个大型灌区水利设施配套改造的基础上,全面加快63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力争2020年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围绕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制定水利扶贫实施计划,做好重点片区水利帮扶工作,推进重点片区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立足改善农村环境,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水定种、以水定产,大力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为抓手,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推进“水美乡村”建设,改善农村河网水系引排能力和水生态环境,全面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到2017年全省农村河道有效治理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以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为重点,加强山丘区和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每年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为老百姓营造绿水青山的美好环境。

五、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着力创新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促进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有效管护。健全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管护经费,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让农民长期受益。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广计量供水,通过定额管理、累进加价、协商定价、精准补贴等办法,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奖励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增效。

谋定而后动。我们要切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方针,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大中小工程配套建设,坚持城乡水利协调发展,坚持建设与管理均衡推进,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让水利改革发展的红利普惠于民。

(作者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