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总结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和经验,明确了“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南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确保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让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走出一条顺应规律、彰显特色、群众认可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引领,切实增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生态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为我们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经济强”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前提。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这启示我们,不顾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只有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才能真正开创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强。“百姓富”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支撑。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内在逻辑。这启示我们,如果不能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能让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那么,群众再怎么富裕,也不会有真正的安全和幸福。“环境美”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路径。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启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只有让群众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打造“环境美”的新南京。“社会文明程度高”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内容。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启示我们,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永续的社会文明。只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文明程度高”。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开辟南京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生态型经济,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体市民的生态自觉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综合指数高于全省和苏南地区平均水平,提前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通过生态市考核验收。2015年全市PM2.5浓度降幅位居全省第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南京总体上还没有迈过生态环境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南京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环境约束偏紧的基本状况尚未根本性改变。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能耗和污染,仍然占据了全市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的相当比例,保生态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持续集聚,机动车快速增长,雾霾污染天气时有发生,空气质量优良率还需持续提高,城区河道污染治理任务还比较繁重。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不容回避、刻不容缓的现实紧迫任务,以对群众根本福祉负责、对城市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
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实质性提升
推进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问题导向,找准关键抓手,优化工作思路,加快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有效控制环境风险,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全力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以实在成效造福于民。
一是重拳治霾,让天更蓝。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更加注重源头治理、长效治理、协同治理。坚持控煤、减排、禁烧等多管齐下,通过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总量,通过严控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施工扬尘等减少细颗粒物排放,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全面禁烧,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坚决把霾污染降下来,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到2020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超过80%,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
二是铁腕治污,让水更清。全面实施水环境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源头控制,系统整治工业片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加快排水达标区建设,强力整治黑臭河道,确保到2017年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优质的放心水。
三是整治脏土,让土更净。抓紧制定和实施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性工作,协调推进污染防范、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三大举措,强化土壤环境综合监管,推动工矿企业污染场地修复治理,严格控制受污染场地再次开发利用和流转,有效防控污染土壤环境风险,从源头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和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修复生态,让地更美。统筹推进山林田湖保护与治理,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资产保值增值,不断提升林地、水源、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沿江生态岸线保护,坚决杜绝优质岸线资源低效利用、无序发展,促进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不懈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城乡绿化,加强道路绿化,推进矿山宕口等区域植被恢复,加快建设重点工业片区生态隔离带和防护林,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持续扩大森林覆盖率,更加彰显城市的绿色基底。
五是严守红线,让布局更优。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财政、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按照各类功能区定位要求,科学有序实施空间开发,引导人口、产业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按照生态红线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强化监督管理、建立问责机制、实施生态补偿,切实让生态红线成为生态管控的“高压线”。坚持以高水平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加快形成科学合理和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格局。坚持生态先行,推进江北新区开发建设,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空间格局,为生态环境建设留足空间,努力打造绿色新区。
六是完善制度,让保障更强。抓住用好江苏省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大力推进南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有序增加排污费征收种类、提高征收标准,积极争取碳排放权、水权交易等领域的先行试点政策,放开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加大对生态红线区域的补偿力度,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利益导向。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实施环保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切实将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三、加快发展生态型经济,增创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生态型经济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型经济,就是要用生态经济的理论来指导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就是要把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到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流通、消费的各领域全过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引领和支撑。确保到2020年绿色发展指标处于省内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和实施更具针对性的举措和行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减乘除”大文章。坚持把科技创新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各方面全过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争当全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排头兵。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应用、新企业培育,尽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深入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制定实施《推进制造业布局调整的意见》和《制造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继续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南京化工园转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园,促进生产力集中布局、生产要素有机集聚、产业载体特色发展。坚决淘汰过剩产能,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提高污染排放标准,扎实提升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二是坚持低碳发展导向,持续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积极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探索碳排放总量控制机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着力打造低碳城市。加快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比重。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研发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方面的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产品能效水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红线、用水效率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扎实推进低碳社会建设,深入开展反浪费行动,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三是坚持循环发展导向,强化产业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引领计划,全面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行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不断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对石化、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定期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促进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集成优化,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强化园区的环境综合管理,确保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完成循环化改造。重视采取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工艺设计,推进“城市矿产”和废水、废气、废渣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江南、江北环保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推进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衔接,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不断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四是坚持永续发展导向,留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空间。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整体谋划和推进市域空间开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探索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切实守住生态、耕地保护、城市开发边界“三道红线”。加快构建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的发展模式,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法治方法、经济政策等手段,倒逼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型经济,事关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关系民生福祉和城市长远发展。我们将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强化督查考核、完善问责机制,强化舆论宣传、推动社会共治,奋力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金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