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通报今年一季度对全国607个县级以下政府网站的抽查结果,不合格率达18.5%。2015年我国首次对政府网站进行普查,421个不合格网站中83%集中在县级以下。今年一季度的抽查结果依然反映出同样的问题。“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互动不回应、服务不实用是基层政府网站的顽疾,有一些网站访问量极低,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空壳”。
近些年,很多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然而,很多政府网站、电子信箱、微博等“僵尸化”现象严重,大都成了一种应景式摆设。一些网友专门就此现象编了打油诗:“内容陈旧,文件过时。看过后悔,信则误事。现代工具,纯当摆设。”
为何会出现大量的“僵尸官网”?主要是有的地方官员把政府网站建设当成为自己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加之缺乏一套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使其成为应景式的摆设。但说到底,根源还是在于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为人民服务”意识的缺失。
政府开展的一切工作的宗旨是为民服务。信息时代,网络为政府提供了一种新的行政服务模式,为政府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缩短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距离,是新形势下行政管理进步的体现。但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作为一种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工具,如果是打着便民的幌子,搞形式主义,不但违背了为民服务的初衷,也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损坏政府的形象和信誉。
激活这些“僵尸网站”,让其尽快“起死回生”,既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执政为民的需求。因此,政府网站亟待加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要把网站建设列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以提高其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发挥政府网站便民、利民的作用,树立政府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