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无公车不下乡

发布时间:2016-07-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李 敏    

自去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公车改革的《意见》和《方案》,便开启了我国公车改革时代大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要改革部署,表明了党和政府锐意改革、厉行节约的坚定决心,广大群众也对此充满期待。时至今日,改革步履已近一年,过去“车轮上的腐败”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车轮上的懒政”却又在一些地方悄然滋生。不久前,根据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出现了“无公车不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下乡”本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使命——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基层工作的重要抓手。当下却有少数党员干部因没有公车就对“下乡”产生消极懈怠的懒政情绪,实属不该。“车轮懒政”既有损干群关系,又阻碍地方发展,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车改过渡期的暂时性不适应。不少同志公务出行长期享受车辆保障,养成了“出门公车坐”“行车门到门”的不良习惯。公车被取消,有些人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特权,一时难以适应,滋生抵触情绪和懒政心理。加之车改初期,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车补津贴、下乡补助等很多配套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到位,也引发抱怨和不满。但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观念问题——享乐主义和崇尚奢靡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淡化了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屁股坐得软了,步子就迈不动了,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了,以至于拿“公车改革无车”来当挡箭牌,为不干事、不作为找托词。

“没车不好下乡”“下乡办事不方便”从来就不是官员懒政的借口。在没有公车或公车短缺的年代,老一辈的党员干部不也都坚持下乡吗?兰考县共有200多个村庄,焦裕禄书记在兰考工作的475天走过了122个。当时的县委有一辆吉普车,但焦裕禄书记下乡从来不坐吉普车,就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什么地方都响的破自行车下乡。县委的同志劝他说:“焦书记,你的身体也不好,就不要骑自行车了,坐车去吧。”他说:“小汽车坐上以后,它开起来比较快,群众跟不上,群众在路上跟你说话,你光看见张嘴,你不知道他说的啥。与群众拉开了距离,就会隔了心,还是骑自行车方便。”在焦裕禄同志的这种为民情怀面前,一切懒政理由和借口都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后公车时代”要有效遏制“无公车不下乡”现象的发生,首先是要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打心底里树立起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心甘情愿下乡,主动走出办公室接地气、走近群众身边解难题。其次要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或费用报销的范围、标准或额度,尽快将车补、车贴等配套待遇落实到位,尽量减少下乡调研倒贴钱的情况,真正解决基层干部下乡的后顾之忧。最后要加大对领导干部日常监管力度,坚决治理“懒官懒政”,对那些懒政不为、尸位素餐者敢于动真碰硬、果断查处,尤其要严格杜绝车补发放后“只进不出”现象,进而营造起“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为官就要为民”的干事创业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