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世界长寿之都”之称的南通,是全国、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至2016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超215万人,约占同期户籍人口的28%,已进入深度老龄化地区行列。南通人口老龄化总体呈现规模大、发展快、空巢多、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近年来,南通市高度重视老龄事业的发展,全市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社会优待、文体教育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南通在发展社会养老事业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养老服务总体水平处在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十二五”以来,南通全市财政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累计超过20亿元,带动社会养老服务投入超过100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市养老服务载体的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南通市以建设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市场配置、多元发展”工作方针,坚持问题、需求和市场三个导向,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融合、“互联网+养老”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力争到2020年,市、县(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四级管理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左右。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达到7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全面建成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监管到位、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地位,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让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具备日间照料、助餐送餐、健身康复、文化娱乐和精神关爱等基本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推行专业化、连锁化经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服务能力覆盖城乡,切实满足居家老年人在助餐、助洁、助医、助急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制定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推进社区老年护理站建设。在前几年开展日托、助餐服务的基础上,从居家老人需求出发,在市区依托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社区老年护理站。护理站主要职责是上门为居家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及康复护理服务。社区老年护理站采取公建民营模式,支持社会服务企业(组织)品牌化连锁经营。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为方便老年人就近托养,选择在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小区,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建设社区“嵌入式”小型托老机构。开设长期托养、喘息服务、日间照料、助餐送餐、精神慰籍等服务。社区“嵌入式”小型托老机构以品牌化、连锁化为发展模式,可政府建成后由社会力量运营,也可社会力量直接投资建设运营。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以满足老年人的切身需求为出发点,引入科学的评估机制,针对老年人不同身体情况,分设照护需求等级,为不同需求老人提供分等级养老服务。制定实施统一的老年照护服务需求评估制度。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根据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研究制定服务套餐标准,方便老年人自主选择,服务企业标准化操作,减少和避免购买服务的随意性。
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大力推进机构养老项目建设,将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作为促进养老床位增长的主渠道,积极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运营管理模式,推动机构养老良性健康发展。在落实好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已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门槛,盘活社会闲置资源,出台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具体操作文件。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新建公办养老机构原则上都实行公建民营。农村敬老院在全部加挂养老服务中心牌子的基础上,拓展社会寄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逐步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机构养老规范发展。坚持建管并重,在全市养老机构火灾隐患集中整改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安全监管和规范化管理。重点针对《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颁布实施前存在的部分农村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领证难”问题,根据实际研究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养老机构规划设计、土地性质、房屋质量、建设及竣工等资料和手续缺失的问题。
重点发展医养融合服务。将推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融合发展作为优化养老服务结构,提升养老服务能力的关键支点。推进养老护理院建设。出台南通医养融合扶持政策,大幅度提高护理院的床位补贴和日常营运补助。至2020年底,全市每个县(市)区都建有1所以上老年护理院或老年康复医院,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50%以上。推进乡镇卫生院增设老年护理院。鼓励乡镇卫生院将闲置床位转型为护理型床位,或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增设护理院。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转型改造工作。争取2-3年内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增设老年护理院。推进养老机构内设卫生所。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选取部分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进行设置医疗机构试点。推进基本照护保险县级覆盖。在市区基本照护保险成功实施的基础上,选择护理院建设基础较好的县为试点,推进基本照护保险县级试点。
提升发展“互联网+养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养老”新模式。一方面,依托“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加快建立全市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该平台作为全市统一的为老服务门户及行业入口,整合家政预约、医疗保健、商品代购、信息提示、紧急救助等线上和线下服务资源,建立老年人、家庭成员、街道社区和各类服务机构的多方联动机制,为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各类与老年人需求相关的实用信息,同时承载打通与养老服务社会企业间壁垒的功能。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居家养老呼叫网络覆盖面。居家呼叫系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市场化运作,为居家老人提供紧急救援、家政生活、送水送餐、康复医疗、理发代购等各类服务,做到“老人一按键、系统快反应”。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队伍。将养老从业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不断提升行业人才整体建设水平。继续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积极支持引导养老护理员参加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在继续免费培训初、中、高和技师级养老护理员的同时,加强营养配餐师、保健按摩师和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才培训,以及各类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负责人培训。到2020年,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加强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养。安排部分福彩公益金用于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正面宣传、表彰养老服务工作方面的先进典型事迹。定期在全市开展“优秀养老护理员”、“优秀养老院长”和养老服务先进(示范)单位等评选创建活动,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认知度和执业荣誉感。□
(作者单位:南通市民政局)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