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民主监督专家谈

发布时间:2017-04-05     稿件来源:《群众》上半月版     作者:瞿超 沙勇 张车伟 杜晓山 许长新 裴长洪 李程骅    

编者按:近日,由农工民主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员会、南京邮电大学主办,群众杂志社协办的“脱贫攻坚与民主监督”高峰论坛在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举行。这是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与江苏省党的群众工作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第三次重要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龚建明,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主委周健民,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刘德海,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瞿超,农工民主党中央人口与资源工作委员会主任云治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吴建坤,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刘陈、校长杨震、副校长王承宽,我社总编辑朱维宁,副总编辑苗成斌、李程骅等嘉宾参加论坛。论坛就“脱贫攻坚与民主监督”主题进行了新视角、多层面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对策和建议。现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农工民主党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大有可为

瞿 超

推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探索民主监督新形势,发挥好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近半年多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先后赴8个省区的60多个市、州、县,100多个乡村开展实地调研,沟通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江苏扶贫开发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入缓解相对贫困的新阶段,但任务依然繁重艰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及时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将按照标准再提高、重点再聚焦、内涵再丰富、底线再牢固的总思路,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推动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良性互动,集中力量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在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中大有可为,全省农工民主党各级组织应围绕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对扶贫难点作出更加精准的判断,积极建言献策,通过意见、建议、批评等方式开展民主监督,帮助党委政府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确保低收入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

 

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新探索

沙 勇

在中共中央统一部署下,农工民主党中央对口云南省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从去年7月份开始,我院具体承担的农工党中央对口云南省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课题组,采用两条技术路线科学开展这项工作:一是对云南省现有扶贫开发体系进行监督;二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开展民主监督。

通过对回收的5000份问卷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发现云南扶贫开发工作在政策支撑、措施创新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精准识别方面存在误差;二是教育普及率有待提高;三是科技扶贫的广度和深度亟需加强;四是三次产业帮扶项目差异大;五是扶贫资金投入没有注重长短结合;六是健康扶贫方面存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例偏低,健康管理教育严重不足,社会化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等问题;七是在生态扶贫方面,柴草和秸秆等高污染燃料仍是生活燃料的最主要来源。

在后续的研究中,课题组将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一是对脱贫摘帽县及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关注;二是针对贫困群体精准识别将结合云南乃至我国实际情况设计系统的贫困可识别体系;三是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综合、模拟和空间分析评价能力的技术优势,实现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地理空间过程的演化和预测;四是构建合作型反贫困科学治理体系;五是研究探索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标准化、精准化机制。以精准监督、矫正机制保障精准脱贫,切实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减少风险因素。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的挑战

张车伟

我国扶贫攻坚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任务艰巨。当前面临的挑战可以归结为三点:首先,当前我们国家初次分配制度依然不利于劳动者;其次,我们再分配的手段调节收入差距作用不足;再次,现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收入差距面临新的压力。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需要从制度上作出更大努力:首先,在初次分配领域要更多着眼于消除初次分配的不公平;其次,健全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机制,劳动报酬合理增长能有效推动我们国家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第三,不断完善再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第四,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技能。扶贫需要走发展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的道路,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让大家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而不是被动等待国家救助。精准扶贫就是准确识别发展中掉队的人,通过救助、社会保障的办法,保障落后人群的基本生活,让他们重新融入到奔康路上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精准扶贫需要创新七大机制

杜晓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可以归纳成三句话:一个充分,两个坚持,三个结合。“一个充分”就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党的领导下,几十年如一日朝着消除贫困这个目标努力。“两个坚持”就是坚持以经济增长为带动力量,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体制创新;坚持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施行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三个结合”,即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特惠性政策和普惠性政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中共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成为一切扶贫工作的中心。打好脱贫攻坚战,需要创新七大机制:一是完善贫困县的考核机制;二是完善精准扶贫机制。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实行精准扶贫;三是完善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机制;四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五是完善内源扶贫机制;六是完善社会扶贫的机制;七是完善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对精准扶贫的作用

许长新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考察期间明确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当前,精准扶贫不仅已成为指导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方针,而且也成为扶贫实践的主要抓手。精准脱贫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困难,根据我本人在爱德基金会做的工作,以及文献的梳理结果,发现了如下情况:一是识别不精准。基层的组织、乡村、乡镇的干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的特别困难的群体可以界定,但是一般困难的难以界定,导致最后出现抽签、摇号或者轮流做庄的情形。二是帮扶不精准。在帮扶过程当中,省委省政府派下去的常驻机构,实际上往往通过动用私人关系解决脱贫问题。三是管理不精准。按规定扶贫要有一套信息网络系统,但对于贫困山区,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字脱贫和电脑脱贫这类前期脱贫工作未解决,导致有效使用这套系统难度很大。

发挥好民主党派的智力优势,探索民主监督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新形式、新方法,对于协助中共地方党委和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积极作用。可通过以下8个方面的监督内容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对精准扶贫的作用:一是脱贫结果;二是群众满意度;三是已出台的重点政策落实情况;四是政府和干部责任制落实情况;五是资金使用规范、分配、效率问题;六是扶贫的精准问题;七是扶贫的阳光操作;八是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情况。

精准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方面,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挖掘现有党政系统制度资源,增强监督的时效性。需要巡察、纪检、审计、财政、检察、信访等党政系统加强协调配合,发挥职能作用,对精准扶贫实行全覆盖式的精准监督。民主党派对精准扶贫进行民主监督将寓民主监督于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之中,与其他监督机制和方式共同构建出我国精准扶贫的监督体系。

(作者系河海大学投资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10个重要问题

裴长洪

民主党派进行脱贫攻坚的民主监督,首先需要明确两点认识:一是民主监督不应该只是事后评价,而应该贯穿事前、事中、事后。二是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关注做得好的地方,一方面要对不恰当的做法提出批评和解释。强化问题导向,有利于找准存在的困难、短板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舆论监督作用。第一,针对贫困识别的问题。要建立比较合理的识别指标,不仅有当年收入指标,还要有就业途径和维持生计的识别标准和累计两三年的收入情况。第二,针对“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民主监督措施,了解具体帮扶计划、帮扶措施以及实际实施效果。第三,针对“被脱贫、假脱贫”的问题。民主监督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基层,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和呼声,特别是要听取脱贫对象的意见和呼声。第四,针对“垒大户、造盆景”的问题。民主监督的主要任务是要考察这些工程和项目是否能够落到惠民的实处,是否能真正使贫困户得到实惠。第五,针对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问题。民主监督的任务是要考察这些政策措施是否经过前期的实践检验,是否在过去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有效措施。第六,针对“大水漫灌”,盲目发钱发物的问题。民主监督的重要任务是考察扶贫工作的前期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以及其动态变化的情况。第七,针对扶贫项目一哄而上,带动力弱的问题。要动员产业和技术部门、有关科研院所的力量组成综合帮扶团队来确定和实施扶贫项目。第八,针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问题。及时向有关财政、审计部门了解和调查,设立合理、科学的指标和指标体系。第九,针对扶贫资金监管问题。应当建立专项审计工作,审计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这样才有利于开展民主监督。第十,针对贫困农村的治理问题。这是扶贫中的关键问题,帮扶措施应当包括贫困农村的经济和政治治理改善内容,将其纳入民主监督的视野。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会长、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名誉院长)

 

脱贫致富进程中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

李程骅

根据2015年在苏北丰县梁寨考察以及后来在睢宁沙集考察的情况,我们发现在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扶贫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帮扶措施多种多样,但是如何形成落后村自身的造血功能,让贫困村民从粮食蔬菜种植户转变为创业者,精神观念转变很重要。农村要致富,一要靠产业,二要靠一个好的村支部书记、一个团结的村委会。只有两者联合起来,才能激发农民转化动力。这就涉及乡村治理结构问题。第一,需要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从选项目、上产业到一对一的接对问题,不能让一个村民掉队。第二,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面对乡村的熟人社会,充分发挥有声望的退休干部、老师等人的作用,加之党组织、村委会的支持,有利于村干部、村委会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随着整个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必然要讲究权益和契约精神。这就需要强调在法律的前提下以德治村,形成党组织坚强领导、多元化参与的治理体系,特别是加快构建村级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完善有利于整个扶贫攻坚工程的长久实施。

(作者系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博士生导师)

(本栏专题由江苏省党的群众工作研究基地策划、整理)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