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发布时间:2018-02-05     稿件来源:《群众》上半月版     作者:祝世宁 缪昌文 王广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如何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做好科技工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打造江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战略支撑,服务好江苏“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本刊记者特采访了几位两院院士,请他们畅谈对江苏创新发展的感受与看法。

 

江苏创新应在“高原”上构筑“高峰”

祝世宁

党的十九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创新发展都更加重视,江苏经济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在科技创新、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地。对照十九大后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更高要求,结合江苏的基础和实际情况,我认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更进一步。

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现在国家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创建非常重视,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的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已经获批,武汉、成都、深圳、西安等城市也在积极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竞争平台,是一个地区科技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地标”性“建筑”。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将能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具有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技术瓶颈,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江苏如果能够在打造国家级的科创中心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努力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那么对于汇聚一流人才和一流科研资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作用非常巨大。江苏科技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完全具备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情况下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必须有相应的平台,在这方面,江苏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例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自建成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还需政府和有关方面更多的关注,包括在机制和政策层面上。比如,我省就缺少自己标志性的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的品牌。我们引进了像北京紫光、台积电等很多大的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企业对我省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江苏GDP和产业的发展。但是从江苏省自己孵化出来又落户江苏的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似乎还不多见。在深圳落地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了1500多家企业、培育了20家上市公司,这样高效的创新平台在江苏还是比较缺乏的。江苏有很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到我们的创新平台上去,将基础研究的成果真正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新动能,仍需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怎么来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完善、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部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仍需要深思。

更大力度汇聚各类人才。如今,全国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百舸争流,你追我赶,人才争夺战也随之日益激烈。如何留住人才,尤其是一流人才,要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这一方面要“筑巢引凤”,通过高水平中心、平台、科研院所的建设汇聚各类人才,另外一方面也要完善人才政策,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像国家科创中心、大型科学基础设施等这些标志性机构,不但能够留住本地的一流人才,也能吸引全国的一流人才。现在江苏的很多成果转化项目来自省外,本地高校和研发机构发力不够,其中就有政策导向问题,有点“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江苏不但要能吸纳全球创新成果,也要能产出最好的原创性成果,我们要做原创成果、原创思想、原创技术的输出者。而这一切则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人才的集聚效应值得重视。

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与文化。人才成长需要环境与文化,创新也需要政策扶持。无论是引进的人才,还是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站住脚、扎下根,需要机制和政策的配套完善,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要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做好制度、政策上的设计,营造好让创新人才在江苏能够安心工作、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优良环境。虽然如今大的政策层面都在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但落实到执行层面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梳理,比如说职务发明的归属、国有资产的处置等。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各种场合都有非常清楚的阐述,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应当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目前的许多政策、规定不配套,因此一到落实的时候,就遇到诸多的问题,没法形成“组合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协调,落实好政策,从而打消科研人员的顾虑,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把“双一流”建设融入江苏创新驱动发展中。江苏高校众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都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该把“双一流”的建设跟江苏科技强省、创新驱动发展结合起来。我们既要用好外来资源,更要用好江苏的本地资源,把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留在江苏、用在江苏。希望江苏能利用江苏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与各类高校协同,将高校的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江苏创新驱动发展融为一体,让江苏涌现出更多世界一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让江苏的各类高校在争建世界一流的过程中也能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一支生力军。

现今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已有了很大的提升,科技水平也快速提高,科技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二。在很多研究领域我们的水平已经从原先的跟跑,到现在的并跑,甚至在少数领域已经实现领跑。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仅停留在高水平论文里,更应该写在祖国大地上,体现在建设好创新型“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征程中。高校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人才资源的集聚地,理应和地区发展形成目标互促、任务相融,理应为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服务,推动江苏创新在“高地”上构筑“高峰”。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缪昌文

江苏有很多优势,最大的优势我觉得是人才优势。因为江苏是一个人才集聚的地方,院士很多,高端学者、高层次人才也很多,高校数量也应该是各省里面最多的一个。在这样一个人才集聚地做好创新工作,我觉得有两篇文章可以做。

一是如何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优势。这方面我们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很有成效,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的潜能,做得更好,影响更大,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首先要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烈氛围,为人才提供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才促发展、发展引人才的良性循环。但现在,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同步,人才发展的不平衡也十分突出。越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越能吸引人才,反之亦然。那么,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引才能力相对较弱的地方,该如何发展呢?

这就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同样是教授,到不发达地区的,就给予其超过先进地区的津贴;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愿意到不发达地区的,由政府补贴,使其拿到不低于甚至高于在发达地区的薪酬。当然,待遇只是一方面,对人才来说,更重要的是科研条件。而现在好的科研条件往往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如南京有很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苏北地区就比较少。那么我们可以把长期以来集中在高校院所的科研条件用起来,为相对来说发展较差的地区去服务。比如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研究人员到发达地区来搞研究、做实验,科研经费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资助。鼓励相对较发达地区的人才向不发达地区流动,去对口支援、创新创业。在流动人才的创新创业中,政府给予其科研、创新创业经费上较大力度的支持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将全省的人才优势完全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如何把科研条件的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江苏有很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仅南京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多个,国家工程中心十几个,但我们的科研条件优势利用得并不好。现在基本上是各个重点实验室各个学校独自使用,资源共享不够,科研设备利用率不高。但在国外比如美国,它的科研设备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利用率很高。我们是你买我也买,买了很多设备,但大多在“睡觉”,利用率很低,这就是一种浪费。所以我建议,要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科研设备的利用率。这方面可以采取一些考核制度、激励措施,对科研设备实际利用率高的单位,加大支持力度;利用率低的,有所惩戒。包括对省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的工程中心等,也都需要进行评审考核。这样才能真正在科研条件共享方面上一个台阶。

把科研条件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产业融合。我们不仅要创新,更重要的是把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鼓励人才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这就要重视产业研究院和孵化器的作用。比如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着眼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实也起到了高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的作用。而孵化器某种程度上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到形成工业产品的一个过渡阶段,对提高初创企业成功率、培养高端人才、促进产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鼓励建设更多更优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出更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增强区域竞争力。

(作者系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系统化思维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王广基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选择。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调研科技工作时指出,要坚持系统化思维、规律性把握,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握科技变革趋势机遇,为江苏发展提供持久的原动力。

以系统化思维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我认为,需要建立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是方式、路径,成果转化应用是最终目的和效果。把握当今技术变革的趋势和规律,更加注重研究科技创新的原动力问题,引导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本源把握机遇,研究如何打通基础性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才能推进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

新时代,更需要科研工作者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因此,科学研究者既需要做好基础理论文章,在世界科技前沿为祖国争光,更需要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科技难题,让科技为民造福,绝不能将我们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所以,做科研绝不是发表几篇文章就算高水平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研究人员的最高境界。比如,对于我们药学科研工作者,只有真正研发出新药、在临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的疗效,才是我们做科研的根本旨归。但在现实中,包括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很多学生写论文很好,常常是纸上谈兵,最终却出不了新药。这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导向和科学思维上出现了偏差。

我想,无论是哪个方面的科学研究,都应该坚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三位一体”;无论从事何种研究,系统、集成的创新都是核心。因此,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绝不能当“高高在上”的科研场所,而要成为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转化的基地。我们的科研人员在平时积累了很多理论研究新成果,这些理论以及由理论发展而来的新技术需要在实践中证明是否可行;科研平台将更多的研究付诸于终端应用,实现“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助力于解决实践问题,助力于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所有的研究,最终都是要围绕实际需求转化为落地的应用方案,这应该就是科研工作的真谛。作为医药工作者要致力于解决人们疾病治疗中创新药研究面临的难题,致力于服务江苏医药经济和产业发展,这应该就是每一位药学科研工作者的追求。

(作者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