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来吧”给孩子们一个延伸的家

发布时间:2018-12-05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崔耀中 包咏菲    

 

 

 

下午四点半,一群刚放学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跑进徐州市凯旋门社区的宜家“希望来吧”。这些孩子大多是附近的流动、留守儿童,还有少量贫困家庭儿童,一早放学的他们在这里得到了社工和志愿者们的温馨陪护和课业辅导。像这样由共青团建设的“希望来吧”全省已有298家,覆盖了13个设区市、80余个县(市、区),成为附近流动和留守儿童一个“延伸的家”。

 

打造综合平台,提供精准服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外来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城市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其子女的安置更是牵动人心。据教育部今年发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纳入统计的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3448万人。如此庞大的、需要关爱、陪护的流动留守儿童群体,亟需国家、社会各界给予关爱和帮助。

江苏作为城市化进程较快的省份,也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省份。为关爱流动和留守儿童,共青团江苏省委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依托“希望工程”品牌,推出标准化建设“希望来吧”的项目。“希望”寓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希望来吧”既是向农民工子女发出召唤,也是向基层团组织、团员青年志愿者发出号召,更是向全社会发出倡议来关爱流动和留守儿童。“希望来吧”致力打造青年志愿服务有形化阵地,对接志愿服务团队和政府、企业、高校等行业志愿者队伍,汇聚关爱项目、队伍和资源,对流动和留守儿童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护等服务。

目前,“希望来吧”已在全省遍地开花,已运行的“希望来吧”有298所,其中153所是由团省委整合资源支持建设,其余为各地自筹建设。从驻地选址来看,建在中小学的有81所,建在社区的有166所,建在乡镇的有51所,可使用活动面积共计3万余平方米,每个“希望来吧”平均拥有132.35平方米室内场地以及基本配套设施。

“希望来吧”作为团省委关爱流动和留守儿童的主阵地,既给予了流动和留守儿童关爱与帮助,也凝聚了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志愿力量,同时还加强了基层团组织的建设。

 

统一建章立制,确保规范运营

2011年第一家“希望来吧”挂牌到目前覆盖全省各地,关键在于其背后有一整套标准化的制度体系,确保“希望来吧”在实际运作中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科学布局,规范建设。在选址上综合考虑与学校、与社区、与家长工作地点以及与各种公益资源的距离,以农民工子女较为集中的学校、城市流动儿童居住的社区、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地为首选。团省委对“希望来吧”进行整体CI设计,包括标牌、室内装修、功能区划分等。还编写《“希望来吧”指导手册》,统一建设标准,每个“希望来吧”建设经费为3万元,并由建设地提供40平米以上的室内场地及基本配套设施。

优化内容,创新运营。首先,在时间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保障“希望来吧”的日常运营。综合考虑课余时间、孩子兴趣、家长意见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定制活动课程,既重视学业辅导,又激发兴趣爱好。其次,注重与各级团干部、志愿服务团队、党政领导和爱心人士的互动往来,为流动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资源与帮助,推动“希望来吧”的高质量发展。再次,创新运营思维,结合新技术新手段,保障“希望来吧”的运作活力。比如徐州市凯旋门宜家“希望来吧”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智慧社区平台的特色功能,推送儿童招募信息、课程开展计划等,方便辖区居民实时了解“希望来吧”开展情况,推动“希望来吧”的常态化、长效化运营。

定期考核,严格监管。“希望来吧”作为我省关爱农民工子女的重要阵地,在建设好的基础上,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至关重要。在管理运行规范上,由团省委把握方向,各地因地制宜规范“希望来吧”的组织结构、运行制度和档案记录。在管理运行效率上,健全竞争和激励机制,制定《“希望来吧”考核管理办法》用以日常活动考核和季度考核,采取综合打分末位淘汰制,由团省委统一进行年度总体考核监管。此外,通过不断协调需求和供给平衡、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确保“希望来吧”管理运行有序高效。

 

各地因地制宜,汇聚社会力量

在实践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和运营“希望来吧”,通过“希望来吧”带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中来,真正让“希望来吧”转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政社共建。各级团组织通过自身的组织优势和相应工作职能,搭建孵化平台,扶持社会志愿服务团队,不断探寻合理有效对接方式,充实和扩大“希望来吧”的志愿服务力量。“什么才是流动儿童的真实需求?”有着十余年志愿服务经历的南京市云谷山庄社区“希望来吧”负责人马连平也在思考。目前,他们开展的服务包括常规“四点半课堂”和类型丰富的兴趣课程,均可供孩子们自由选择。马林平说道,“如果孩子们在这里能寻回归属感,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校校共建。不同于建在社区由社会组织运营的希望来吧,南通市陆洪闸小学的“希望来吧”建在校内,由学校行政人员、党员、团员及骨干教师组成“希望来吧”工作小组,协同南通大学、南通航运学院及诸多企事业单位的热心志愿者百余人,定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教学辅导、心理咨询、主题活动,如“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新小市民过集体生日”“新小市民亲情聊天”等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希望来吧”,就仿佛走进了如家一般温馨的港湾。

政企共建。虽然没有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运作优势、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但企业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加入到“希望来吧”建设中来。在多年的运营中,团省委与江苏国网电力合作,致力于牵好电力与社会的“连心线”,架起关爱儿童的“联心桥”,让更多的儿童拥有快乐的童年时光。目前,双方已共建“国家电网·希望来吧”111家,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

 

引导广泛参与,弘扬志愿精神

“希望来吧”的建立,不仅让流动和留守儿童在这里获得了缺失的父母关爱和陪伴,也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和培育志愿精神上发挥积极作用。

“希望来吧”作为非盈利性公益机构,其性质决定了这里是爱心的高地、资源的洼地。要持续性地为流动和留守儿童提供志愿服务,必须让社会各界的资源持续充分地向这里汇集。“希望来吧”搭建了一个让社会各界爱心注入的蓄水池,在吸纳政府的公益创投、公益基金,注入政府资源的同时,也充分吸引企业的资源,让爱心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便捷、高效、安全的履行平台,更在全社会传递浓浓的爱心,让关心公益、参与公益的良好风气不断深入人心。

“希望来吧”把各类志愿者吸引到一起,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有效的服务,志愿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弘扬,志愿者服务能力在这里也得到了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希望来吧”开展关爱活动近3.5万次,直接服务流动留守儿童27万人次,共有1384个志愿团队参与到“希望来吧”志愿服务中来。“希望来吧的志愿者很多是高校的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他们增强了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苏州四季晶华社区七彩小屋的志愿者小张说:“为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首先要把握未成年人的心理规律和农民工子女的特殊性格,从中我们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分享。可以说,改变最大的是我们青年志愿者群体。”

“希望来吧”让孩子们在父母奔波的时候也能有陪伴的温暖,让孩子们在寂寞的时候也能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下一步,“希望来吧”将试点实施政府采购,吸引优秀青年社会组织参与运营,让关爱的雨露流入孩子心田,让关爱的力量从这里传递!

责任编辑:尤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