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乡村发展活力,需要有针对性地化解城乡居民交往互动困境,建立城乡居民交往互动机制,带动城乡各类要素交流互通,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大规模流动、城市空间大幅度扩张,城乡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为城乡居民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文化差异、空间距离、心理隔阂等因素,仍然限制城乡居民的交往活动。据调查,城市人与农村人交往的主要障碍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观念、经济地位、文化,城乡交流中农村需要的主要是科技下乡、平等互尊、户籍解禁。当前城乡居民交流失衡,其表现之一是从城到乡的单向文化交流。表现之二是城市文化处于中心、主导位置,而乡村文化处于边缘、被支配地位,乡村建设容易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特色。表现之三是部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成为城市“边缘人”,城市中出现了具有“农民工文化”特征的“城中村”、“都市村庄”。促进城乡居民交往互动,关键是要把提升城乡融合水平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考核指标,构筑交往载体、搭建交流平台,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互动包容、接纳欣赏。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养,是缓解城乡居民交往互动心理隔阂和文化整合的基本条件。要大力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推动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及社区活动应积极吸纳农民工群体参与,帮助他们提升素养,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机会,创造互相接受、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城乡居民交往互动文化社会环境。
增强城乡居民交往互动的“双文化”认同感。城市文化的现代特性,赋予其强大的同化能力,但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同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传统乡村文化是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整套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它表现为无形的情感心理、生活情趣、处世态度、人生追求和行为习惯,也表现为有形的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和生活器物等。乡村文化承载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业文明的思想价值、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其中有许多珍贵的文化元素,如对自然的尊重,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人际交往中崇尚中庸、忠恕、互助,社会关系中重视秩序、规范等等。城乡文化和谐共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整合机制的城乡文化建设多样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内,不管是现代城市文化还是传统乡村文化,都可以按其演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表达共同取向的价值观念。因此,城乡居民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认同,并以此为依托构建城乡居民共同的主体价值观,超越彼此的对立和差异,形成文化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化。
打造城乡居民的交往平台。促进城乡居民交往互动,应在建设交往平台上下功夫。在这一领域,国内一些地方作了有益的探索。发端于常州市继而普遍在江苏全省开办的道德(文化)讲堂,不仅成为城乡居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有效载体。道德讲堂的优越性在于:它作为一个固定的空间载体,使农民、农民工与市民共享一个空间,交流互动得以实现,相互熟悉得以成为现实,心理和情感的距离大大缩小,共同体意识逐步确立;它作为一个流动的活动载体,使农民、农民工有机会参与各类群众性的志愿组织、文化组织,从而有机会建构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城市适应能力,找到城市的存在感与意义感。
开展跨城乡“文化走亲”和文化旅游。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提升和审美喜好习惯的变化,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文化下乡”的老节目、老面孔,产生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从“普泛性”向“特色化”、从“原居地”向“跨区域”、从“被动享受”向“主动参与”的文化需求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各地在原有“文化下乡”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文化走亲”的项目实践活动。从浙江省湖州市实践经验看,“文化走亲”活动有“选亲、招(送)亲、结亲、留亲”四种形式。“选亲”是有意向的主体,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主动进行“走亲”;“招(送)亲”是指对外发布“招亲”信息,召唤其他主体并促成“走亲”活动;“结亲”是指两个地域或部门间建立起“文化亲缘”关系;“留亲”是对“结亲”成果的巩固与推广,建立起双方互帮共进的友好关系。我省苏州、无锡等地主要采取吸引市民下乡的做法。首先,吸引创客下乡。依托政府支持,吸引创客到乡村创办工作室,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参与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繁荣乡村生活,复兴乡村文化。其次,吸引游客下乡。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举办乡村大联欢、年货大集市等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活动,吸引市民下乡欣赏乡村风景之美,观赏民间工艺,体验农事,感受乡村文化之美。再次,吸引城市退休人员下乡。南京正试点运营城乡联动的新型养老模式,乡村渐趋成为理想的养老之所。
拓展以特色小镇为支撑的城乡交往。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小镇,更不是行政区域,而是一个以某种新兴产业或历史文化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企业、机构和人员,具有某种要素集聚功能的区域,是一个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的新聚落。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文化凝聚力,能够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意义系统”的各个创业创新主体的“关注点、兴趣点”吸收到特色小镇上来。与具有共同历史、价值、习俗、方言的传统行政区域相比,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创新主体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形成了多样性文化背景,构成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新聚落。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它们的文化功能在于,促使乡村居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记录,推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并与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投资新平台,特色小镇能够推动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教育、制造、科技、双创、农业、健康养生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因而是增进城乡居民交往、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作者分别为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