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样态

发布时间:2018-12-05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陈伟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期,根据《江苏省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在某种意义上是“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1022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告成立。这对今后推动江苏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当前,全省上下树立文化、旅游“一盘棋”的思想,力争以文化充实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宣传、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繁荣,致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把握文化与旅游大融合的背景,作为江苏重要旅游城市的无锡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以文化元素打造“泰伯庙会”、阳山田园东方、丁蜀陶瓷小镇等品牌,从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向观光与休闲并举发展,力争推动旅游转型升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2017年底,无锡各景区旅游总收入超5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年接待游客人次达686.65万人,同比增加12%

打造水韵人文空间的集体记忆

无锡,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梅村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留下了物质和非物质等多种文化遗存。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让文化不断“活化”,让游客感知到,才能发挥“灵魂”的作用。泰伯庙是传承吴文化重要的历史遗址。在做好历史文化遗址的现代开发方面,注重激活承担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望者的主体意识,让群众认识到,旅游的本质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是满足旅游审美需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创造同时也是文化消费的一种活动。

史上泰伯让王的故事留下了“至德”的美名,开凿伯渎河灌溉江南沃土的壮举推动了吴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的研究,既可读取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又可挖掘其产业利用价值。

位于梅村伯渎河畔的泰伯庙不仅成为祭祀泰伯的中心,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吴氏宗亲对祖先的记忆之地,更是成为激发文化自信、文化惠民的多元文化空间。2016年,梅村把“致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写进了“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打造梅里文化小镇的构想。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更加充分地发挥梅村“至德名邦”的文化旅游优势,依托“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泰伯庙会”,每年举办泰伯家祭、庙会启动仪式、大型民俗巡游、传统商贸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间绝活表演、迎春书画展、新年音乐会等十多项活动,展示吴文化的多彩风情,彰显传统庙会文化的活力。一方面,展示至德文化,传递正能量,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纵深、时代特征、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历史文化街区增加新的旅游体验亮点,在泰伯庙文化街区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即将打造天幕+飞行影院的全新组合,以巨大球幕与动感座椅的结合打破传统的观影体验空间,给游客带来沉浸的、新奇的体感、视觉、听觉、嗅觉体验。

乡村观光旅游的田园体验

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到异地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民俗,让游客既能收获感性体验,也能获得知性快乐。乡村观光旅游是当前都市人群最为关注的方式之一,乡村景观意境的感知和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乡村旅游可以满足城市人从喧嚣、忙碌的环境中暂时解脱的期盼,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享受清新空气和幽静环境,用充满田野情趣的休闲生活消除疲惫,通过人与山水土地亲密交流缓解压力,然而由于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制约,过节度假的城里人很难长途跋涉去名山胜景旅游,而城郊乡村旅游便凭借地缘的优势和便捷的交通适应了城市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成为旅游的首选。

当前,国内的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产业组织自发化等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自己的特色?阳山凭借“亿年火山、万亩桃林、千年古刹、百年书院”,以桃文化为核心,精心培育和打造“桃文化”特色品牌,唱响旅游“四季歌”(春季桃花节、夏季品桃节、秋季露营节与冬季温泉节),探索一条参与式乡村旅游的道路。在阳山,农民直接参与旅游接待活动,利用本地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满足游客的吃、游、购、娱等各种需要,新鲜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既满足了游客的旅游需求,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还带动了阳山水蜜桃市场的发展。各种农家乐、民宿等给游客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和田园生活体验。到乡村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理想的富庶空间,感受田园诗画文化的灵魂等多种意境,这是众多游客的理想。整个阳山被打造成开放式景区。在景观的营造上尽量保留江南村落的形态。每一处房屋、绿化、道路都是景观,都能体现农耕文化之美,让人记得住乡愁。

陶都品牌的文化提升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众多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地域文化感受,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优势,但是如果把这些文化资源直接等同于旅游吸引力,那就发生认识上的偏差。文化品牌转化成旅游优势,这还需要创意开发和产业叠加。

丁蜀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产品销售集散地,被誉为“中国陶都”。丁蜀兴于陶瓷,6000多年制陶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底蕴,紫砂更是丁蜀镇的名片之一。丁蜀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近年来,丁蜀将陶瓷优势和现代服务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紫砂陶、日用陶、工艺陶、化工陶为核心的中国最大综合性陶瓷商贸城,但传统陶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带来旅游上的高回报,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等遗存众多,却没有进行系统保护和深度开发,顾景舟等名人故居散布各地,却没有得到精心修缮和展示,山、水、田、窑等旅游资源众多,却没有开发成熟的旅游线路,现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众多,陶瓷畅销全国,却没有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值得重点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地处交通发达的都市圈,江浙沪的游客们选择一日游为主,那么,“如何把游客留下来”,这是长期以来丁蜀只注重生产销售陶器而不关注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造成的。做好配套服务,在食、住、行、游、购、娱上提升服务品质,甚至文、研、修、展、康、养上提档升级,正是当前丁蜀迫切要突破要改革要提升的重要环节。

为促进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丁蜀进行整体规划,精准定位,结合山水生态环境,致力打造紫砂特色小镇,统筹好当地的东坡书院、前墅龙窑、蜀山南街等文化历史遗存,以蜀山风景区为核心、以青龙河为带,重点建设集旅游、体验、制作于一体的紫砂文化旅游产业。告别粗放式单一性发展,以系统化、高质量发展思维,致力将丁蜀规划为集“陶瓷制作、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创意产品设计”的产、学、研、城一体化特色的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宜居小镇,力争成为文旅创新的先导区,陶瓷设计创客的朝圣地,陶瓷艺术与经济的新地标。

责任编辑:冷 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