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对城市及人类文明的破坏深刻地影响着未来城市的建设,引起人们对生命、人权、自由的反思。南京作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深受其害的城市,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及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日军虐杀,三分之一城市建筑被野蛮焚毁,两万多名妇女及女童被强奸,大量财物被掠夺,南京与英国的考文垂、日本的广岛以及德国的德累斯顿并称为二战中的四大“殉难城市”。2014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相关草案,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此,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作为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见证地与国家公祭日的举办地,南京在和平城市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3月,南京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9月4日,经国际和平城市协会批准,南京成为全球第169个“国际和平城市”,也是中国首个加入这一协会的城市。南京在和平学研究、和平理念传播与和平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应充分发挥和平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和平城市建设的新路径,在传播中国和平理念、发挥国际和平城市功能方面做出独特贡献。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建设与形象传播需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将和平文化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在规划城市建设和布局方面,坚持以和平文化为主题,在建筑风格街道、景点命名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和平文化特色,烘托和平气氛。加强和平主题遗址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梳理、保护、利用城市空间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遗址,重点加强对抗日战争遗址遗迹的保护,特别是加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立碑、修缮与环境整治工作力度,确定与提升文物保护级别。对不适合建立纪念馆的南京大屠杀遗址,可采用竖立纪念碑、设立网上纪念馆等多元化的纪念方式。利用国家公祭所在地及成功加入“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契机,积极开展多元公共外交。重点推进地方政府公共外交、人大政协公共外交、民间团体公共外交等,加强国际城市间开展友好往来与交流合作。
二是深化中国和平学研究。整合研究力量,实行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推出有一定影响力的和平学研究成果,建设和平学研究基地,力争5-10年成为和平学研究中心。进一步构建研究平台,成立和平文化研究会等研究团体,创办和平学专门期刊。设立和平研究基金,积极开展世界和平城市研究、中国和平思想研究等。鼓励专家学者挖掘中国传统和平文化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学,为和平南京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中国和平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和平思想内容梳理。二是中国近代和平思想的演变。三是当代和平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发展、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和谐社会等理论是对传统“和”思想的传承、丰富与超越。四是新时代中国和平思想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和”文化资源,提出一系列新时代和平思想。他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是对中国传统“和”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升华。中国和平思想在当代具有独特的全球性价值。要努力建构奠基于中华“和”文化特色的和平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平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世界和平学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三是开展多层次的和平教育与交流。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和平教育。首先是推进国际和平教育。依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所国际和平学校,开设国际和平教育学校国际培训班,面向欧美日韩等国招生。推广市民和平教育。加强和平学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校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和平教育网络建设,形成南京全民和平教育的城市特色。出版一批和平文化科普丛书。如中国传统和平思想、近代和平思想、当代和平思想、国外和平思想等。
其次是构筑新平台,建设南京和平交流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平事务,充分发挥南京在“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中的应有作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和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和平城市市长论坛、国际青年和平论坛、国际和平大会等,积极参与国际和平活动。每年参加、组织国内外和平交流或学术研讨活动3-5次。加入国际和平城市联盟。积极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城市奖。探索设立南京和平奖项目。每年策划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组织和参与国际性纪念活动等。大力开展民间和平交流活动。成立南京民间和平组织,举办和平使者选拔活动,组建一批国际和平志愿者队伍,为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拓展和平传播维度。发挥和平文化资源优势,推介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的价值理念与发展现状。以重要国际性城市及友好省州、友好城市为平台推动海外宣传。借助南京国际友城渠道,结合友城结交重要年份、大型展会以及城际高级别访问等机遇,拓展交往内容,开展和平城市建设内容传播。举办国际和平文化节、“和平文化交流周”等活动,表达和平主张。在和平理念传播方面,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是强化传播内容建设。充分利用南京和平资源,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创作和平主题歌曲、影视剧、动漫等文艺作品,不断增强注意力、吸引力、传播力;积极开展南京国际和平主题海报创作征集活动;创意制作和平主题文创纪念品,寓教于文。其次是实行多元媒体传播。建立南京和平城市建设与和平学研究中英文网站,开设并运用和平城市微信、微博平台等,与传统媒体构成媒体矩阵,传播南京和平城市形象与文化;实施合作传播、整合传播、精准传播策略,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第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重要活动时间节点,统筹规划总体社会氛围营造,利用广告牌、文化墙、户外大屏等载体,组织发布和平主题公益广告,营造和平城市建设的社会环境。
南京是一个曾经屡遭战乱的城市,和平给人们带来的福祉与战争给人们造成的灾难,使得南京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深刻意义。以国家名义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进行公祭,是要缅怀过去,不忘屈辱,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以国家名义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进行公祭,是要向全世界传递祈愿和平的心声,传扬和平文化。人类欲告别暴力与战争,应该倡导和平、宽容、尊重多样性的文化,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和平既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人类文明的理想阶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国和平思想日益呈现出它的全球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的中国方案”。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平思想。古代中国的和平思想已深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成为塑造中华民族和平性格的重要精神元素。从儒家的和而不同到道家的无为、无争和贵柔、守雌再到墨家兼爱、非攻,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和平文化资源,积极传播中国和平思想,面向世界“和气东来”,“和风西送”,化解族群冲突,实现和平共处,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
(作者系江苏文化强省研究基地研究员、南京大屠杀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