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持久性工作。近年来,邳州市紧紧围绕如何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按照“信息高度融合、上下协作联动、外网查询监督、内网分析评价”的设计理念,积极打造“邳州市政治生态评价监管系统”,探索出一条融合政治生态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协同治理的系统监管新路径。
科学建构,全面扫描,由模糊评价向精准画像转变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不是朦胧含混、虚无缥缈的,它同自然生态一样是可透视、可检查、可量化的。为此,我们设置了科学的指标体系,标明了可衡量、可评价的尺度。
科学设计指标。确立政治生态评价体系的“三二一”框架基础,即“政治立场、政治作风、政治纪律”三个核心要素,党员干部和部门单位两类评价对象,群众满意度这一检验标准。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共设置8项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和45项三级指标,对全市副科级以上单位及科级干部、中层干部、村居主职干部进行评价,并将个人评价结果与单位评价结果实时关联,确保“画像”的科学性、客观性。
全面采集数据。一是采集副科级以上单位和党员干部基础数据,主要用于日常监督和建立廉政档案;二是采集市纪委信访、案管、审理等业务数据,用于评价党员干部廉洁守正情况;三是采集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公安局等协同治理单位评价数据;四是采集两代表一委员名单、财政供养人员名单、涉农资金、涉农项目、城乡低保等相关数据。目前,共采集数据500余万条,夯实了政治生态评价系统的数据基础,确保“画像”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精准生态画像。在全面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指标评价规则,既可以对全市政治生态建设进行整体画像,也可以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局部画像;既可以对日常工作进行常规画像,也可以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画像。系统根据评价分析结果,可以自动生成单位政治生态档案和个人勤廉档案。
深化分析,精准治理,由传统手段向智慧审查转变
“画像”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分析应用。依托评价分析系统,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实现精准治理。
对共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打出“组合拳”。系统根据预设的评价规则,对全市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综合分析,找出共性问题。例如,对干部廉政守正问题进行分析时,发现全市多家单位在办理群众投诉举报时有不及时、不到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干部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为此,我们依托“民声通”、政风热线等平台,针对部门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倒逼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履职为民,切实改进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
对重点工作进行定期分析,打通“中梗阻”。保障上级决策部署在邳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是树牢“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将“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纳入评价内容,确保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网格化再监督,发现问题600余条,下发督办函51份,对阳光扶贫工作履职不力的14名镇村干部进行了问责,以精准监督保障精准脱贫。另外,针对环保工作中环境信访事件量大等问题,先后对22名责任人予以问责,有力地保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执行,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对部门行业进行专题分析,治理“重灾区”。通过对问题反映突出的行业、单位进行专题分析,及时发现各部门、各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系统分析显示农村农业问题较多,对农委、农工、农机等农口职能部门进行专项巡察,发现问题线索29件。通过边巡边查,先后对23名农口工作人员立案查处,其中采取留置措施的有2人、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有3人,推动建立健全制度17项,强化标本兼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对异常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实现“智慧审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整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单及财政供养人员、水费电费、城乡低保、渔业油补、耕地补贴、土地流转、涉农项目、残疾补助、工商登记等信息,并纳入平台管理,建立身份证关联算法模型、异常数据分析模型、关系网数据分析模型三项算法模型,准确发现问题线索,提高纪律审查工作智慧化水平。
协同治理,源头防控,由外在约束向内在自觉转变
建立日常监督、协同治理模块,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推动部门齐抓共管,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持续优化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强化日常监督,当好维护政治生态的“护林员”。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建立三报备机制:一是全市重点岗位人员通过平台及时报备个人婚丧嫁娶、出国(境)等重要事项;二是各单位通过平台专项报备“三重一大”事项;三是各单位定期报备廉政教育、制度建设等事项。今年以来,全市党员干部上报重大事项200余项,目前已全部审核。各单位通过平台上报“三重一大”事项400项,已审核260项。通过日常嵌入式监督,强化基层党委和纪委自觉履行“两个责任”,增强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同时,基层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以此为工作抓手,前移了监督关口,延伸了监督触角,实现常抓长管。
建立预警机制,念好政治生态建设的“紧箍咒”。邳州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把预警作为重要抓手,设立三色预警机制。当单位、个人综合评价指数低于95分、90分、85分时,系统自动向有关单位监管平台发送蓝、黄、红三色预警。今年,系统先后对23个单位、304人发出预警信息。强化预警整改、跟踪问效,对首次预警整改不力的8家单位负责人予以约谈,对约谈后仍整改不到位的4家单位负责人予以问责处理,从而实现抓早抓小。
注重协同治理,共筑维护政治生态的“防护网”。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单位齐抓共管、同向发力。通过协同治理单位财政局、审计局上报的评价数据,发现在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存在问题后,我们于今年8月专门针对财务管理突出问题,通过平台向财政局、审计局发送督办单,责成财政、审计部门开展集中整治。通过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强化了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在协同治理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督促问题单位深入排查廉政风险点,建立风险防控制度。2018年,全市副科级以上单位共建立健全各类廉政风险防控制度979项,通过扎紧扎密制度笼子,切实推动了长效治理。□
(作者系中共邳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责任编辑: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