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明确要求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高校来讲,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要突出加强政治领导、增强政治能力、把握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功能四大重点。
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阶段、资源条件、支撑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化。满足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准对标教育强国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建成选择性更多、竞争力更强、特色更鲜明、公平度更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支撑作用更大的高等教育。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指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居于首要地位,决定了加强政治领导是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一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落实“两个坚决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把党的组织嵌入大学治理结构的各层级,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各环节、全过程。三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高校领导班子配备,实施党政管理干部培训领航计划,开展高校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素质能力。
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办学方向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事关高校办学治校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得到贯彻落实,决定了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是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四个服务”、“四个坚持不懈”的要求,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于办学立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是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责任。加强思想引领,注重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者实践者。二是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三是要培育优良的校园生态。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大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力度,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好教师”团队建设为引领,推动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但在管党治校上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公布的29所中管高校巡视反馈情况显示,少数高校存在党委领导作用发挥不够、党的建设薄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观念的原因,更有政治能力和治理能力方面的因素。
政治能力是党的组织和干部的首要能力,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需要有效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做到政治过硬与本领高强相结合,这是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迫切要求。一是要增强政治领导力。政治领导力在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中居于重要位置。增强高校党的政治领导力,要围绕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不断提高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使命落到实处。二是要增强人心凝聚力。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做好知识分子工作要注重凝聚人心,不断激发知识分子的创新创造活力,为高校深化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三是要增强组织动员力。群众组织力是指依靠动员组织干部师生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能力,是高校党的领导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有效增强组织动员力,要提高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团结凝聚全校师生,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不断强化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领导在高校能不能有效实现,取决于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健不健全,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好不好,党组织的组织力强不强,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建设抓得好不好。
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魂”。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是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要求。一是要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深入推进高校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实施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管理工程为抓手,把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职责,深入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骨干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引导师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压实基层党组织政治责任。严把政治责任关,从根本上解决管党治党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的问题,以严格落实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抓住党建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落实好党委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纪委的监督责任,明晰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职责。□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