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水滴石穿”韧劲 推进姜堰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05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李文飙    

姜堰地处苏中之中,是泰州市东门户,位于泰州、南通、盐城三市交界处,也是扬子江城市群与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交界处,古时江水、海水、淮水在此交汇,又有“三水”之称。水乡的滋润涵养了务实的作风,交汇的优势塑造了包容的心态,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入挖掘“水精神”和“水特性”,秉承水利万物的为民之心、运用水无常形的工作方法、发扬水滴石穿的韧劲,因势利导、埋头苦干,致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立足地域特征,构建“一城三区”,深化区域联动发展

姜堰境内以新通扬河为界,南部为通南平原,地势高、以高沙土为主,北部为里下河平原,水网密布、以黏土为主,因此风土人情、经济基础有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我们坚持系统思维、战区思维,把实施功能区战略作为对集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之纲”,分类打造主城区、工业集中区、溱湖生态经济区、通南经济发展区“一城三区”,通过资源要素最优配置,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推动主城区品质提升。遵循“北联、南拓、东优、西进、中更新”的思路,抓好城区核心地带的品质提升、有机更新,加快姜堰城区与泰州主城区空间融合、产业融合、功能融合,打造更宜居、更文明、更生态的精致城市。

二是推动中部工业集中区“二次创业”。该区域纵贯东西、连接上下河,包括毗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姜堰高新区、装备园区三个园区,贡献了全区60%的工业开票销售。我们以“二次创业”为动力,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积极引入优质工业增量,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工业开票销售超700亿元,占全区比重80%以上。

三是推动通南经济发展区“两脱一增”。该区域主要属于黄桥老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全区大多数经济薄弱村集中在该区域。我们树立杠杆思维、精准思维,着眼于综合改革,推行白米镇大安村产业扶贫试点经验,探索固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农产品,推动通南经济发展区实现“双脱一增”,即经济薄弱村全部脱帽、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年均收入稳定增长。

四是推动溱湖生态经济区特色发展。该区域以国家5A级溱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区域,自然风光秀美、水乡特色鲜明。我们把“特色”贯彻始终,有序推进溱潼城市副中心与姜堰城区联动呼应,依托得天独厚的康养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畅通河网水系,带动周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协同发展,努力建设重要的生态经济区、保护区。

聚焦发展短板,实施产业强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姜堰自古万商云集,经济繁荣,是著名的苏北粮油、茶叶集散地,有“金姜堰”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姜堰农业有特色、旅游业有亮点,但工业支撑作用不强、推动力不强。为此,我们把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突破口,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实力。

一是持续做强主导产业。姜堰工业门类齐全,涉及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化学、建材、冶金、医药等多个领域,但规上企业仅有478家,缺乏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具有引领地位的行业龙头企业。我们深入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立足产业现状和发展阶段,明晰新能源、机械制造以及大健康、电子信息“2+2”产业方向。新能源产业以新材料为支撑,以双登集团、中来光电等企业为代表,发展高效光伏,培育锂电池上中下游及应用企业;机械制造以智能制造为方向,以太平洋精锻科技、曙光集团为代表,借助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机械制造业;大健康产业重点依托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致力导入高端医疗资源;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华芯半导体、易华录华东数据湖等项目,重点发展半导体、光储存等新兴行业。

二是融合推进招商引才。按照“虚拟机构、实体运作”模式,整合招商、引才、项目服务“三大功能”,成立招商引才局,对照“2+2”产业设立四大产业分局以及项目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对全区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人才政策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推行“产业+科技+资本”的招商模式和“行业+部门+载体”的招商机制,推动招商引才局与各园区板块的深入融合,重点主攻高成长性项目、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华脉光电、马威电机、海龙电气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姜堰。

三是创新优化政务环境。全面落实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创造性成立商事审批服务虚拟办公室,打破传统审批固化程序,重构审批流程,提前介入技术审查和业务指导,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目前在全省“施工许可50天”改革基础上,最少可为项目建设方节约12-17天时间。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设立企业投诉热线,在“江苏姜堰”微信公众号开通网上投诉渠道,对企业的合理合法诉求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解决。

放大城市品牌,深入挖掘资源禀赋,持续汇聚更多优质资源

作为泰州东部新城、重要组团、生态绿肺,姜堰城市不能走摊大饼式的发展老路,唯有紧扣自身功能定位,以特色争先、以品质取胜,汇聚更多的优势资源。

一是打造“生活精致的田园新城”。吸收田园城市理论的有益成果,置身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大格局中,统筹空间布局、土地布局、产业布局等,严格控制生态红线、城市边界线、耕地保护线,推动城市精明增长。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带为导向,加速启扬高速姜堰东互通等节点建设,畅通328国道、红旗大道等泰姜融合通道,优化城乡道路“微循环”,构建通江达海的交通路网体系。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效,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有效消除行车堵、停车难等民生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打造“科教先进的创新乐土”。姜堰自古崇文重教、名贤辈出,泰州学派王栋长期在此讲学,清代棋圣黄龙士、当代草圣高二适等皆出于此,如今姜堰中学等基础教育远近闻名,中考高考连年创佳绩。但是仍存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端化教育偏少等问题。为此,我们致力引入更多优质高端教育资源,今年我区与融创集团签约了150亿元的教育小镇项目,通过融创的品牌优势及资源整合能力,打造集高品质国际教育、先进教育互动体验、教育品牌产业孵化为一体的教育高地,进一步擦亮姜堰教育品牌。针对科创资源吸附能力不强的瓶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科技创新突破口放在应用型研究上,利用姜堰走出去的专家、院士、学者等资源优势,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先后组建上海大学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哈工大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常州二维碳素石墨烯应用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体,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做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努力在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始终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有为”的人才观,做实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智谷软件园、科技大厦等孵化平台,为各类人才发挥所长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促进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打造“休闲康养的旅游胜地”。以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溱湖生态、城区文化、乡村休闲、宗教禅修四大旅游板块,全域化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全面提升姜堰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做足“水”的文章,深挖水乡文化,围绕老通扬运河、姜溱河等周边,做好天目山西周遗址、北大街文化街区、曲江楼等历史遗存保护,放大溱潼会船节等民俗文化影响,深入挖掘整理沿线文人、文脉,打造成水文化的“展览线”,提升大运河姜堰段的景观、文化价值。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 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