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18-12-05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顾保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2018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加强理论武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立破并举、压紧压实党委(党组)责任等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具体要求。

对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是政党的旗帜,对于统一思想、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作为国家安全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问题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旁落,否则就会犯无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

意识形态也是对人心和民意的争夺。作为一种非正式规则、非正式制度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一种软约束,但它也是一种无形的理论,一种重要的凝合剂,能够把各种运动、党派和群体聚合起来,成为一种联结共同信仰的精神纽带。在互联网时代,由环境问题、民生问题、腐败问题引发的诸多新的社会事件呈现出了新的传播特点和新的参与方式。这些事件借助互联网所形成的叠加效应,考验着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吸纳、整合和动员能力,以及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调整与变革的能力。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诸种挑战,需要我们不断革新工作方法,不断开拓思路,积极有效地加以应对。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寻求社会共识的思想之基。只有符合一国发展道路,唤起人民内心共鸣的意识形态才能发挥其价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意识形态感召力和吸引力。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作为肩负伟大使命的政党,不断与时俱进的,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使命感的意识形态是我们党获得人民支持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及其理论内涵和话语体系的科学建构,才向广大民众阐明了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道路以及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并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潮,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走上了民族复兴的正确轨道。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深刻揭示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这是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具有的独特经验和巨大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政治理想,社会思想文化呈多元多样多变态势。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全球化和对外交往的加深,我们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意识形态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层面:一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了各种意识形态传播和竞逐的新的阵地,成为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机制呈现出多极化和去中心化的新的传播特点。西方国家借助网络的便利,在传播、渗透和鼓吹所谓普世性的西方价值体系的同时,也借助社会领域的热点事件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以扭曲。二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散布所谓民营企业的离场论或退出论,动摇我国基本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秩序。三是不断传播所谓中国威胁论,将“中非合作”“一带一路”等解读为输出某种模式,并在中美经贸摩擦中唱衰中国的制度和经济前景。四是掀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否定领袖人物和党史国史。鼓吹新自由主义思潮,以“反思改革中的问题”为由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或者在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辩证关系上,故意将它们对立起来,要么全面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巨大贡献,要么指责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巨大成就。

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大国的崛起,既靠经济和科技实力,也需要文化软实力这一精神内核。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效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体系中彰显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与中国制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和世界和平发展所贡献的积极力量。可以说,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党和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仍然是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重塑路径工作,保障党始终站在意识形态的理论高地和时代前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对新闻舆论和理论宣传领域而言,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必须展开坚决的舆论斗争,主动有效地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在批判中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和话语权。要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同时,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认知中国,不断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积极探寻更多同世界进行理论对话的途径,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要求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造与之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历史表明,社会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实现“四个讲清楚”,更好地讲述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丰富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共通与共融,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互利共赢的外交战略建立意识形态的坚实支撑。中国的崛起不是对世界秩序和他国利益的威胁,而是构建了一种方案,一种寻求更多共识和对话的可能。在意识形态上要不断凸显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进一步讲,这种自信来源于通过与不同社会群体在多元社会空间中的协商和互动,在意识形态和执政纲领中始终贯彻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内涵和发展理念。

再次,把握时代脉搏和历史大势,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出新观点、提炼新理论,建构更加生动,更加有时代气息,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传播特点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新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既要避免说教式的语言,也要避免苍白无力的表达,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加易于学习、易于传播,推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成功的意识形态需要保持稳定性和开放性,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最后,我们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各级党委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不仅因为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带头作用,更因为其有先进理论的武装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不断引领。对执政党而言,领导干部是政党基本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的直接贯彻者和执行者,关系着一个执政党能否获得凝聚能力和动员能力。因此要提升和完善党员干部队伍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大局意识和理论水平,增加他们科学驾驭、运用意识形态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民众的能力和水平。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建设,则是整个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统一的指导思想,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国家自身的安全也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也无法巩固。在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特殊的复杂性多变性,面临着既来自国外也来自国内,既来自党内也来自党外的诸多风险和挑战。围绕防范风险和应对挑战,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准确深入分析研判复杂形势,建设有效统合社会力量、有效凝聚社会共识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凝聚人心、引领时代、谋求共识的关键所在,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以及政党执政规律的不断升华。同时,我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并保持鲜明的人民立场,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价值追求,用主旋律汇民情聚民意,开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