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黄河故道生态富民的特色路径

发布时间:2022-12-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杭 海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国家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同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任务之一。

黄河故道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境内横跨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四市17个县(市、区),在宿迁境内全长114公里,流经一县四区,覆盖人口143万人,是宿迁乃至黄淮地区重要的历史文脉、黄金水道、生态走廊。省委省政府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了高水平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部署要求。近年来,宿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打造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为目标,系统实施河湖连通、路网联通、土地整治、产业集聚、文旅融合、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城乡文明提升八项工程,在廊道建设上先行先试,着力推动昔日的黄腰带转变为生态富民的绿腰带金腰带,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路径。

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打造绿色水美生态廊道。良好的生态是黄河故道的鲜明底色。2020年启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以来,我们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黄河故道建设全过程,在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环境营造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加快绘制绿水长流、空气常新、鸟语花香的故道底色画卷。科学规划优化空间格局。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一体考量,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打造,高标准编制完成以总体规划为统揽,以河湖连通、路网联通等七个专项规划为支撑的1+7规划体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土地开发强度,重点发挥好生态红线的引导管控作用,精心绘就黄河故道沿线绿色发展的成长坐标源头治理贯通一脉活水。全线开展控源截污,加快污水管网、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协同提升沿线工业废水、农田退水、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水平;扎实推进水源涵养、百河整治等工程,治理疏浚河道94.8公里,持续畅通洪泽湖、骆马湖和大运河、黄河故道两湖两河及周边水系,确保中泓全线贯通,打造内畅外联的全域循环水生态系统。系统修复厚植生态底色。围绕生态功能修复,投资34.74亿元实施宿城区朱海水库、牛角淹水环境治理修复和泗阳县龙窝潭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持续推进骆马湖大控制三角区、黄河故道文化公园建设,同步实施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湿地林网三网合一绿化工程,植树造林达到2.4万亩,推动区域绿地覆盖率达到45%以上。

聚焦共同富裕,全力打造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十三五期间,黄河故道沿线经济薄弱村、低收入人口分别占全市的15.4%13.9%,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20年以来,我们始终把富民增收摆在故道建设首要位置,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让故道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富民增收优势。群链式发展提升产业能级。依托廊道沿线覆盖率超70%的高标准农田资源优势,借鉴工业群链化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河蟹、花木、食用菌三大产业集群和稻米、果蔬、肉禽、生猪四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面积突破17万亩、群链综合产值超150亿元,带动农产品加速向工业制成品和食品转化,农业发展竞争力和富民带动力显著提升。集成化协作构建平台高地。按照一区多园协作模式,从市级层面统筹廊道沿线8个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分工协作,在基础设施上互通互补、要素配置上共用共享,补齐拉长了冷链物流、科技服务等区域产业短板,带动农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吸纳农户就业超3.5万人,人均月增收约1200元。创新性探索富民长效机制。坚持把富民理念嵌入到产业发展中、融入模式创新中,创新实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把分散到农户手中、沉睡在集体账上的零散资源整合起来,通过规模流转、入股经营、反租倒包等方式,参与到乡村建设经营中,进入到产业加工链、增值链中,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红利,沿线涉农村居年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60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农民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

注重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城乡一体示范廊道。黄河故道半城半乡、亦工亦农,城乡交替互融。在推动故道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打造、产城人景全要素融合,逐步构建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新形态。全力完善城乡节点功能。以中心城区为核,以皂河镇、洋河镇为副核,以268347省道等联通城乡的骨干路网为脉络,集成布局高品质社区、特色化街区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业,一体推动市政管网等配套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连城带乡的区域节点,辐射带动廊道全线协同发展、精品建设,切实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快做靓城乡宜居风貌。把农房改善作为龙头性工程,结合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加大故道沿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农民群众住房改善力度,着力打造故道西部文旅、中部农旅、东部田园林海三大美丽乡村组团,2020年以来,共计搬迁改善农户1.2万户、建成美丽宜居乡村96个;统筹实施水电路气绿田网集成配套,推动5G网络、智能充电桩等进社区,加快集聚乡村人气和烟火气,让更多农户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化生活。持续畅通城乡要素循环。坚持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引领,探索实施人口有序流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6项机制创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人才下乡等领域政策跨区域互通互认,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房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公积金贷款覆盖范围试点,进一步打通城乡要素循环堵点,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支撑。

聚焦以文赋能,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展示廊道。黄河故道流经宿迁的数百年间,黄运文化与本土楚汉文化、泗水文化碰撞融合,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按照融文、理景、兴旅思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打造独具宿迁特色黄河故道文旅标识,努力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让文化起来。依托皂河古镇、龙王庙行宫等历史文化遗存,结合云渡桃雕、苏北琴书、龙王庙会等民俗文化,多角度挖掘和展示黄河故道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融入沿线城乡建设规划中,嵌入到观光游览的场景中,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动廊道从地理空间的静态美转化为文化空间的动态美,讲好宿迁黄河故事。让旅游起来。故道第一江山,田园酒香慢城为定位,构建一廊、两镇、十二景、二十村文旅融合格局,重点围绕中国酒都称号,联动推进洋河酒厂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乾隆江南、汉匠坊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打造世界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围绕第一江山春好处盛誉,高标准建设皂河龙运城,打造更多可观可感、互动性强的精品景区景点;放大农业大市资源优势,依托宿城国家农业公园、洋河农业嘉年华,大力开发农事活动体验、乡俗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宿迁停下来、留下来。让发展起来。以融合的理念推动旅游++旅游转变,让旅游和农业、工业、交通、生态等领域深度融合,以此推动乡村景观、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适配设施建设提升,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旅游”“制造业+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业态,打响宿迁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品牌,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黄河故道建设、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宿迁经验。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