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表达的是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的是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年来,已经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警醒和告诫人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必须凝聚起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的强大力量,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在“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活动中讲好正确的历史观
要巩固壮大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主流思想舆论,用正确的历史观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掌握一手材料,用史料支撑史观。南京大屠杀史料丰富,史实清楚,大量的档案、实物、照片、影像等资料,构成了受害者、加害者和第三方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日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要按照“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的原则,深挖包括南京大屠杀史在内的日本侵华史料,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学术研究,用史学阐释史观。南京大屠杀史是抗战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多年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完成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南京大屠杀全史》、《南京保卫战史料与研究》等系列成果。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协同党史、军史、档案、社科、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的研究力量,吸收民间研究的有益成果,从文献、实物、人物等系列研究中提炼史观,以史学叙事构建史观话语体系。
活化利用文物,用物证传播史观。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记忆的载体。无声的文物背后,是掷地有声的史实,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传递的是如何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的理念。南京大屠杀的文物史料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特征,既要面向全球征集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资料、历史影像等,加强文物保护,更要深入挖掘文物史料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通过专题展览、社会教育、主题出版物等形式,用正确的史观解读文物,用核心的文物讲述史观。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云说文物”“云展览”“云讲堂”等方式拓展网络空间,通过生动的物证传递正确的史观。
在“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沉痛记忆,连结着国人的民族情感。国家公祭日微博话题百亿次阅读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年均百万人次参观量,广大群众写下“铭记”“勿忘”“强国”等高频词,体现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奋发之志。
拓展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要以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人们树立“大历史观”。青少年是历史教育的重点对象,要以国家公祭主题教育打牢青少年的爱国思想基础,以世界记忆增强青少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上好基于南京大屠杀史和抗战史的思政课。发挥抗战纪念场馆现场教学的“第二课堂”作用,推动馆校合作项目化、实体化,构建“大思政课”教育体系,增强青年学子“继往开来、永志不忘”的坚定信念。
筑牢历史记忆,保持历史警惕。南京大屠杀历史,已从受害者的个体记忆、家族记忆上升到城市记忆、国家记忆和世界记忆。当和平大钟在每年的国家公祭仪式上撞响,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从父辈或祖辈手中接过“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当国际青年志愿者线上线下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唤起的是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警惕的是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论,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共同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
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史上最残暴的一例,是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黑暗一页。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历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抗战精神,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切实担起“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责任,满怀信心向前进。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增强南京大屠杀档案的国际影响力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的国际大惨案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浩劫。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体会和平来之不易。
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彰显世界记忆遗产价值。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基础在史料,核心是史观,最终体现在知晓度上。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更加体现了这段历史的世界意义。应将史实外宣融入国家大外宣格局,以“中国话语、国际表达”呈现核心史料、传递核心史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构建历史认知共同体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学术和普及性成果外译并举,推动外国民众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历史。突出二战记忆的主题,体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角,把最核心、最关键的史料选出来、译出来,把南京大屠杀见证者、幸存者的记录和证言呈现出来,把法的定论呈现出来。要加强学术代表作外译、学术期刊外译与国际出版合作,加大口述史、青少年读本等普及读物的外译力度,推出史观正确、史料扎实的南京大屠杀史大众读物多语种版本,讲好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的中国故事。
打好史料外译外宣“组合拳”,打通对外传播“最后一公里”。通过国际二战博物馆馆际交流、史料国际巡展等形式,整体性推出外译、外展、外刊等外宣产品,讲实南京大屠杀历史铁证。实行翻译、出版和对外发行一体化运作,通过国际学术研讨会、外译成果发布会、国内外书展等高端平台扩大国际影响力。用好国家公祭日、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二战胜利日、国际和平日、国际档案日、世界读书日等重要节点,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加强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合作。加强海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发声,把中国人民的警示之声、和平之声传播到海外。
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每一次国家公祭,都是为了勿忘国耻、勿忘牺牲,都是为了让后来者更加奋力前行!我们要牢牢维系历史的记忆,赓续抗战精神,凝聚复兴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成就告慰遇难同胞和革命先烈,自信自强、团结奋斗,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华章。□
(作者单位: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