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区域协调发展 增创现代化建设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3-02-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刘西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需要充分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红利,增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优势。

促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关键举措

中国式现代化,是彰显协调发展理念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鲜明的协调指向。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更多的是鼓励区域之间的竞争,追求发展速度和时间红利的话,那么进入现代化新征程,空间就是价值,更多的是鼓励区域之间的合作协同,追求发展质量和空间红利,通过空间重组和机制创新释放新时代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坚持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并联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区域协调融合发展作为基础和前提。

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充分激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开放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合作新领域新空间,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持续实施国际综合交通体系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丝路贸易促进、重点合作园区提升、人文交流品牌塑造等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五大计划,强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互补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海陆空立体化国际运输大通道。拓展多元合作领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实施重点国别计划。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推动全省各类开发区等开放载体转型升级、创新提升。

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提高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健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工作新机制,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有机联系,推进与长江上中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深化推进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持续开展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沿江、沿河水资源保护带和生态隔离带。

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提高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建立健全区域统一市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共享,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控和应急协调机制。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推动上海科技、金融等资源优势与江苏实体经济嫁接融合,在近沪地区布局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促进省际毗邻地区深度融合,合力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

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提高协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更高水平推进以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总体布局的1+3重点功能区建设,支持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设,加快宁镇扬、锡常泰、苏通等跨江融合、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功能互补、开放融合、协同联动的省域发展格局。发挥江海河湖经济地理独特优势,加强空间协同,突出功能互补,构筑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和效率机制。

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机制,提高共享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既有延续性更有创新性,重点在推动产业链高水平双向融合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深化教育、医疗卫生、文旅康养、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将深化南北结对帮扶与全面推进市场化合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苏南突出引领性发展,苏北着力赶超跨越,着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指向。各个区域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积极主动自觉地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在推动自身发展中实现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以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更好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代化建设不仅取决于中心城区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更体现在各个区块的协调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城市的兴旺发达,更体现在乡村的全面振兴;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繁荣度,更体现在历史文化的厚重度和生态环境的优美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建立更加有效的战略推进体系。坚持发展规划、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文化认同等各个层面共同推动,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探索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区域协调战略落地的强大合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持续破除地区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促进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效能。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