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一线的孙景南代表在发言中分享工作思考,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赞赏。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斤斤计较”、破题攻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引擎。
“斤斤计较”源于职业态度。能够成为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的孙景南,其背后是一名怀揣“匠心”的普通焊工32年的坚守史、奋斗史。由“工”到“匠”,都是大浪淘沙、精雕细琢,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的。“力行近乎仁”,只有在基层前沿、工位一线真正俯下身去、沉下心来,经过一番苦干实干,甚至挫折磨砺,才可能“出真知”“悟匠心”,这也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基本条件。
“斤斤计较”不是唯手熟尔。每座工厂里都有很多熟练工,但能称为“匠”的却凤毛麟角,区别就在于大多数人习惯于随波逐流,不加思考,而匠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庖丁解牛的故事众所周知,讲的是庖丁因为熟练掌握牛的骨骼结构,所以在杀牛时游刃有余,“如土委地”。面对文惠君的询问,庖丁说:“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虽然都是屠夫,族庖月换刀,良庖年换刀,到了庖丁这儿,用了19年还崭新如初,奥妙在于“以无厚入有间”。可见,“匠人”必是工艺精湛、追求执着之人,善于透过事物表面找到规律本质,而盲目的机械重复只会徒增烦恼、伤痕累累。现实也是如此,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有些企业搞起“山寨货”,不惜粗制滥造谋求短期利益,最终落得黯然退市;而像华为等民族企业,在精益求精中独守匠心,最终打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斤斤计较”方成匠心精神。有人说,随着传统手艺的消失,匠心精神已经过时。诚然,如今靠一钉一锤走天下的木匠、瓦匠等传统手工艺者越来越少,但匠心或者说匠心精神却没有消失,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匠心精神在各行各业仍然适用。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董礼涛,为攻克铣削精度难题,带领团队历时18个月,最终实现0.001毫米级操控精度,近5年更是积攒下超4000份手工绘图说明书,成为“技术宝典”。对一个环节、一道工序、一个细节进行精心打磨、持续钻研,这样的可贵品质,不仅体现在大国工匠身上,也蕴藏于亿万人民的奋斗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风雨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总书记的嘱托朴素而深刻。走进新时代,如何在“短平快”的环境里静得下心去追求“高精尖”,让“中国制造”华丽蝶变为“中国智造”,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斤斤计较”的匠心。□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崇川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