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

发布时间:2024-04-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万永良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金字塔体系必须夯实的塔基。泰州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两院院士更是有40人之多,创新基因深深融入了城市血脉。近年来,泰州市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厚积优势,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系统谋划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一体化谋全局,点面结合推动探索。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既是老话题,也是新领域,泰州按照分层分类、学段贯通、试点先行的原则,在全链条各环节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突出差异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是根本价值导向。面向全体,坚持五育并举,侧重为所有学生打共同基础,同时深化生涯规划教育,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关注个体,因材施教,注重发现和培养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通过导师制、以赛代练等培养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突出连贯性。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学段间的协调联动。针对不同学段特点,系统谋划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路径策略,加强学段衔接、校际协作,构建上下贯通、内外联动、各有侧重的高中12年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并与C9等院校合作,积极探索高中高校双高协同培养机制,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合力。突出先行性。四敢精气神推进教育改革,坚持把以面促点树典型和以点带面作示范相结合,通过揭榜挂帅方式,确立下辖市(区)承担市级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教育改革实验区任务,在育人理念、课程建设、实施路径和培养策略方面先行先试,鼓励大胆创新,积极作为,发挥好试点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融合化建体系,统筹兼顾优化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探索开拓更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注重科学设计。整合高校、中小学、科研部门和第三方智库力量共同开展课程研究,按科技、体艺、人文等分类制定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方案,为不同学生搭配科学合理的营养餐。强化实践体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课程和师资,建设泰州市中小学实境教育体验资源索引,设计开发精品研学线路,搭建数字化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注重素养提升。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常态化开展教学视导,关注在学科教学与跨学科实践中渗透和彰显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互助学习,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学习能力。强化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学校标准化实验室、科技教育实验场馆建设,开齐开好基础性实验。全面落实双减要求,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严格落实国家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家校社协同强化生命教育、耐挫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注重分类实施。学情不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也不一。鼓励全市中小学校根据实际,联合建设初高、小初高贯通培养共同体,在小学建设少年营、初中成立有学社、高中组织锦绣营,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综合和艺术体育素养的接续培养,为有一技之长学生成长提供土壤。同时,积极策应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在优质高中实施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学科联盟,构建联合发现、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挖掘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在这样的机制下,2023年,尹楚涵同学成功入选清华大学丘成桐计划(全省仅5人)。

阶梯化抓培养,校社联动拓宽路径。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良好生态,需要打破学段、领域壁垒,创新培养模式,形成融会贯通、有机协同的长效机制。榜样力量引领。充分发挥泰州籍院士、学术大咖众多的优势,建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组织全市青少年学生分期分批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开展学科融入式、场景体验式、互动探究式、创新伙伴式等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学兴趣,提升创新素养。定期邀请李德仁、叶培建、毕飞宇、王干等泰州籍大咖和短跑新星王爽等泰州籍青年人才与学生见面,开设讲座、开展互动,以自身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发现兴趣所在,规划未来发展。课后服务渗透。双减中做好加法,明确学校课后服务中人文类、科技类、体艺类课程比例并下探到小学低年级,推广面向学校、学生的菜单式创新系列课程和资源包,开设智能机器人、3D打印、快乐读写、创意编程等特色课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双减紧密融合。开发省内首个云科学综合素养教育服务平台,开发创新素养系列课程,实现一键观课、无缝交流、云上成长双高合作提升。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C9院校一流专业和师资,结合全市优质高中办学优势,建设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基地,在自主招生、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升学方式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引导基地校之间、基地校与高校之间合作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开设大学先修课、实行学分制等,让优秀学生提前接触大学学习模式,实现育人模式的无缝转换,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

多元化强师资,外引内培筑牢基础。教师是创新人才的伯乐教练。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加强人事改革。通过赴高水平大学校园招聘、开展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招引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师范院校毕业生。设立编制周转池,优先补齐紧缺学科创新型教师。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内容,提高选拔的针对性。对创新型教师,实施灵活合理、具有竞争力的柔性薪酬制度,突破传统师资安排和工作量掣肘,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拓宽师资来源,聘请院士(科学家)、高校教授、企业顾问、行业翘楚等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组织跨学段师资联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优化不同类型教师管理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组建教练团队,实行主教练负责制,充分放权给教师,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推动部分优质学校招录、共享高水平教练团队,深化优秀教师交流,在区域、学段间合理流动,分享教学经验,补齐知识盲区。优化培养模式。把创新型名师纳入名师体系,建立教育专家智库,探索实施一位智库专家、一位名师带领多位创新型教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活动、课题研究等,促进教师共同学习成长。建立教师定期研修制度,通过网络平台研修、面授、专家讲座、参观、研讨交流等方式常态化开展研修培训。组织高水平教练团队定期赴外集训、开展教科研工作,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支撑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系泰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