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理念,以促进产业创新链、科技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抓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以赴建设创智新高地,努力为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出高新贡献。
以产业创新为关键,为建设创智新高地积蓄强劲势能
把巩固和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一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坚持链式发展。聚力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着力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2023年,全区“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产值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对规上工业经济贡献度超80%,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成为全区首个千亿元级产业,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产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新能源之都核心区,以太阳能光伏及储能、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风能氢能关键装备等产业链创新升级为突破口,深化“发、储、送、用、网”各环节融合发展。纵深推进“1115”大企业集团培育攻坚行动,持续办好“链上有约 邻里配套”产业沙龙,加快构建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的产业链条,加速打造开放互信、唇齿相依的组团集群。坚持数智转型。积极响应新型工业化浪潮,加快落实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以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3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总数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持续健全“数实融合”的数字赋能体系,大力推广普惠性服务,促进制造业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专精特新”矩阵提质扩容,鼓励更多企业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创新,发掘培育更多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坚持绿色低碳。牢固树立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整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加大低质低效印染企业关停力度。以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为契机,加大分布式光伏应用布局力度,积极引导“光储充一体”,用足屋顶绿电,提高全区绿色能源使用占比。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创建工程,推动化工等重点行业低碳化改造,“私人定制”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工厂”“近零碳园区”,让绿色低碳成为高新制造的鲜明标识和动力源泉。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为建设创智新高地注入澎湃动能
积极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对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壮大创新主体。2023年,天合富家成为全区首家“独角兽”企业,净增高企307家,瞪羚企业总数占据全市“半壁江山”,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8.8%。积极探索新型科技招商模式,上下联动、协同推进“三招三引”,瞄准能源物联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来赛道提前谋划、多点布局,大力招引一批“小而美”“优而精”的项目。积极搭建“小升高、高变强”企业培育机制,健全以“独角兽”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注重金融资本与科创企业“双向奔赴”,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让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高回报率、资本关注的企业成为全区经济新增长点。做强创新平台。瞄准国字号平台重点发力,在全市率先抢占合成生物产业制高点,引进黄和院士领衔的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全面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实现产业与创新的“无缝对接”。积极参与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全力推进长三角碳纤维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跻身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充分利用江苏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常州机遇,吸引一批优质项目进驻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打造“北有天津、南有深圳、中有常州”的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创新生态。坚持用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服务“引才聚智”,2023年新增人才总量2.8万人,新增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0名,均居全市第一。进一步提高创新扶持政策精准度和获取便捷性,践行“懂得、舍得、等得、容得”的培育理念,当好企业创新发展“最佳合伙人”。以“投行思维”试点“招投管退”新路径,不断创新“以投代拨”“股债联动”等方式,建设系列化、多元化、协同化基金矩阵,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迭代升级人才政策体系,更大力度实施“龙城英才计划”,以漫柏未来人才社区为样板,打造更多星级人才公寓,全面释放人才公寓引才留才“第一站”的磁吸效应,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
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为建设创智新高地厚植肥沃土壤
用好体制机制创新关键一招,让各类要素加快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加速空间载体拓展。全力建设“四个一万亩”产业空间,做深做实“369”用地提升工程,在入选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典型案例基础上,持续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办法,统筹“危污乱散低”整治提升和重点区域更新提升,综合运用“拆、改、退、收”等模式,连片盘活低效用地资源,以成熟土地等候优质项目已成为区内常态。优化企业“ABCD”分级差异化精细化管理,精准配置资源要素,让AB类优质企业用电、用气、用地无忧,努力让“尖子生”的周围布满“优等生”。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持续完善产城融合配套,奋力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现代宜居之城。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牢牢把握常泰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持续放大“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优势,打造跨江融合发展桥头堡。以绣花功夫做好全域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城运中心“一网统管”架构建设,加快整合经济管理、社会治理、城市服务等功能,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现代化治理能力。全力建好高铁新城,坚持“站城人一体”,高标准谋划常州北站以南、嫩江路以北片区城市设计,优化常州北站交通组织,多维度彰显城市形象魅力。优化配置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文体休闲、高端养老等特色服务,加快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第二工人文化宫开工建设,推动足球训练基地尽早开放运营。大力繁荣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推动商业综合体星耀城主体形象年内亮相,导入国际知名品牌高端商务酒店,打造近悦远来的新型消费商圈,塑造现代化气息更浓的魅力新城。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坚持把打造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区域发展最强的竞争力,重大项目“招推服一体化”改革加速,“五即工作法”落地实施,比亚迪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41个优质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用户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不断丰富“招推服一体化2.0”版本内涵,充分运用“前置”“并联”“容缺”等创新举措,提升审批事项灵活度。深化重大项目服务“一件事”、人才服务“一件事”、自然人服务“一件事”改革,确保营商环境综合评价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积极探索“绿名单制度”和“首违免罚制度”,全面推行“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让每家企业都能在高新区安心经营、顺心发展,努力打造运营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贸易投资最便利、发展预期最稳定的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新北区委书记、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