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我省“新春第一会”上,省委省政府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作出江苏贡献。科技创新催生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实现“从0到1”的突破;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根基,实现“从1到100”的跃变。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可以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科技创新突破“从0到1”,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既是江苏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的关键,也是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江苏科教资源富集,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人才总量均居全国前列,具有深厚的科创基础。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江苏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一方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和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承接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形成高水平实验室矩阵,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省国家实验室发挥引领作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产业化应用的链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面向产业创新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重点瞄准未来产业前沿技术,聚焦新兴产业链重点领域,梳理技术创新需求清单,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之端,是实现“从0到1”突破式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目前我省科技创新的短板。要以经济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从根本上破除我省基础研究难以取得突破的痛点和堵点,以基础研究牵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尤其要鼓励企业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基础研究科研平台,推动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产业创新跨跃“从1到100”,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
从生产力发展逻辑看,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后,产业创新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产业发展有了新方向,但还未真正形成生产力。产业创新通过打造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从1到10到100”的跨跃。因此,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底层动力,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建设,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结合我省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定期发布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场景,增加产业创新机会供给。聚焦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加强应用场景牵引,促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创新产品首试首用,在真实场景中加速技术的扩大应用和迭代升级。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为创新产品技术迭代和性能升级创造足够的市场空间,在更多领域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方面,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另一方面,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传统产业活力。特别是要基于行业、技术自身的颠覆性、融合性、可及性和时间周期,以及国内外各种环境变化等因素,找准主攻方向,加快突破基础产品、核心技术等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新领域新赛道提质竞速发展。
加快构建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需求牵引的引擎作用,打造匹配市场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蓬勃发展。强化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推进的新局面。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挥产业链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探索颠覆性技术研发创新,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梯队,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联合体”。构建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瞄准新兴前沿领域,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和孵化高地,打造科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科技成果从产出、转化到实现产业化,既依托“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也离不开“从1到10”的迭代性创新。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就是要通过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衔接和优化组合,生成核心技术力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功能拓展延伸,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此,要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路径和方法,突破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最后一公里”,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突破叠加机遇,前瞻布局并一体打通科技创新、生产制造、市场应用等环节,破除全链条全周期合作的障碍堵点,深化跨领域跨环节协同发展。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化导向,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缩短先进技术产业化、生产制造规模化的时间周期,推动新增长点尽快上体量、成规模。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创新驱动的组织整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支持企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补齐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增值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短板,提高产业链治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级。
布局开拓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培育未来产业新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科技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加快产出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夯实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聚焦我省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方向,以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促进未来产业发展。搭建多层次的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网络,促进产业链垂直领域、不同产业链跨领域的融合创新,构建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
提升创新平台和载体能级,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融共通。创新平台是汇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的空间载体,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要能量场。聚焦我省优势领域,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高端研发机构共建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引领性突破,以创新平台优化配置创新要素;鼓励高新区、经开区依托产业优势,承接一批科技含量高、引领性强、辐射范围广的技术成果,着力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育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于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