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实、向未来

——在“太湖佳绝处”邂逅“向新之力”
发布时间:2024-11-13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太湖佳绝处,百年工商城。经济强依然是新时代无锡的鲜明特征。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5万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人均GDP20.63万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和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压舱石,无锡现有6个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A股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八位,中国企业500”“制造业企业500等四张榜单入围数位居全省第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积蓄更多优势,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思路,无锡锻强465现代产业核心链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突出,来自新质生产力的支撑越发强劲。20241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481.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多数关键经济领域增速加快、指标回升,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引领增长、外贸规模迭创新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无锡切实发挥经济大市的带动和支柱作用,厚植新质生产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为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作出贡献。

产业焕,重塑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柱

推动传统产业焕,化存量增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镇域经济新优势。镇域经济是无锡发展的基底。走一步、跨亿元。一条总长不过600米道路,两侧却集中了9家智造上市企业、总市值破千亿元——无锡滨湖区胡埭镇陆藕路,因上市公司扎堆,是当地有名的上市路。孕育出这条资本赋能的现象级道路背后,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无锡市唯一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镇,胡埭镇自2018年重回乡镇体制后,扎实推进智造强镇行动,激活乡镇经济细胞,增强镇域造血功能,有序推进园区低效载体腾退,积极开展链群招引提级赋能,16.8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内集聚2600余家企业,重点智造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建成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乡镇经济发达的无锡,将经济发达镇视为重点决策、创新政策落实的试验田,市级部门与经济发达镇(含培育镇)建立结对关系,服务基层所需。眼下,正循着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的蝶变路径,推进智转数改网联,助力胡埭智造与全国产业链同频共振。

文本框: 江苏省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  (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供图)

跨境电商+产业带,让老产业新起来。跨境电商正为以往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产业开辟出一条新增长路径。无锡锡山区被誉为中国二轮电动车之乡,产量占全国1/3,整车全国10强企业中有6家在此。搭上跨境电商东风,锡山造电动车如今一键卖全球,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更好释放跨境电商与产业带叠加效应,锡山电动车决定抱团出海,部门出政策、平台建园区、商会谈合作,不仅车企产量逆势增长,更在全球开设销售网点、新建海外生产基地、打造海外仓,夯实全球化硬实力。锡山双轮海外爆火,是制造业优势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的结果,并带动了全市诸多特色产业如宜兴紫砂、滨湖高端精密智造等加速进入国际市场,成功探索出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带的锡品出海经验。

融入传统行业,适应专业场景,释放数字经济潜能。走进无锡东港镇红豆西服厂5G智能工厂,2003年建成的老厂房在科技赋能加持下,充满科技和未来感的生产场景:盘旋于厂房上空的智能吊挂线,将每件西服裁片准时准确主动送达至下一道工序的工位;AGV机器人穿梭于车间,精准配送物料;全自动裁床,让生产和设计端时时同步,一件西服从量体到完成仅需7……这背后是红豆自主研发的数字工业大脑在飞速运转。运用互联网技术来整合传统产业,目前采用红豆智慧方案的服装加工厂已超500家,自主研发的红豆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获评工信部纺织服装行业的唯一试点示范项目。服装本就是科技狠活!红豆用生动实践来充分证明:传统产业转型转得好,也是新质生产力。

今年上半年,无锡在省内率先出台《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的实施意见》,鼓励传统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工艺先进化、效能绿色化、生产数字化。见时知几,传统产业正加速转型,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孕育未来产业的主阵地。

追新逐质,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技术创新的孜孜以求、产业布局的高瞻远瞩、政策引领的久久为功,为无锡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乘数效应。一个个新质生产力着力点连点成网,推动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寸土楼幢,叠生尺金2014年联创大厦成为首栋亿元楼后,无锡蠡园开发区(核心区仅为2.98平方公里)以两年新增一幢亿元楼的速度引发关注。最小开发区亩均奇迹的背后,既是回应城市土地空间紧缺的发展痛点,向天要地、产业上楼的现实选择,更是园区以聚产、以融通,一幢楼就是一条产业链,提高楼宇产业链附加值的集群化发展思路。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始终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无锡市惠山区借助无锡院士小镇平台,聚焦院士(团队)项目引育,创新一镇一院一产业引智模式,布局形成院士经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是无锡首个一诺亿元大手笔礼遇的顶尖人才。如今,丁院士团队的愿景正一步步在惠山变为现实: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孵化出集萃华科、黎曼机器人等24家企业,吸引500多名人才扎根。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实一个实体,带动一个产业的连锁效应逐步显现。南航无锡研究院聚合惠山当地企业形成创研转化生态体系;抢滩量子感知新赛道,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成功孵化量子感知、国仪无锡等多家企业,诞生了多个首创成果……高层次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集聚,激发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狠抓大产业,竞逐新经济。作为四大地标产业之一,物联网已成为无锡新兴产业的制高点、转型升级的切入点、竞争发展的支撑点。凭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先发优势,深度融合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无锡打造出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一感两网特色产业链。世界物联网看中国、中国物联网看无锡、无锡物联网看高新区,无锡高新区于十五年前率先吹起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时代号角,从首航走向领航,已坐拥6大千亿元级产业,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9,物联网产业规模占全国1/10。因势而谋,聚势而强,寻找下一个高地,做好前瞻落子,成为眼下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面向十五五,在化合物半导体和先进封测、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元宇宙等5+N未来产业布局基础上,高新区正谋划攥指成拳,集中资源、锻造长板,预判新风口、布局新赛道,提升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位势和能级。

落子未来,屹立新质生产力发展潮头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突破口,也关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与重塑,需要人才、信息、资本、场景、生态的共同奔赴。今年42日,《无锡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发布,立足465现代产业集群中原有的5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继续拓展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元宇宙、合成生物、高端膜材料6个未来产业新方向,太湖明珠吹响竞逐新蓝海的集结号。

科创山水间,在好地方搞科研。镶嵌在龙王山下,川流于长广溪旁,全长11.8公里的山水玉带——山水东路,是无锡大名鼎鼎的院所路:集聚了一批重磅科研院所,蛟龙下海,鲲龙上天,诞生了一大批国之重器;院所浓度位于全国县区前列,呈现极具辨识度的现象级院所经济,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一条路串出一片谷。以山水东路为中轴,无锡正积极建设山水东路科创谷,聚焦国家所需、全省所向、无锡所能,打造创新战略实施的主阵地、创新政策研发的试验田。现已集聚3000余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天核心装备、数字影视文化三大核心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主动布局承接院所源头创新成果转化。湖湾科创集圈成态。从空中俯瞰,太湖北岸的院所路与南面的环太湖科创圈,形如一个字,以行动未来。随着更多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在此布局,极大提升环太湖科创策源力,这片湖湾必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出品地

未来已来,产业布局快人一步,生态构建想企所想。算力,正以一种新的关键生产力形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特别是智能算力正成为新一波AI热潮下的必需品。作为物联网领航之城,无锡提前布局算力体系,提出构建技术先进、布局合理、供需匹配、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生态完备的算力发展格局目标,打造算力洼地,发放算力券,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算力对发展效能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目前,无锡新型城市算力中心正在雪浪算力中心一期基础上全面升级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首批60PFlops智算资源启用并满载运行,首家算力运营公司成立,首家算力超市(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开架运营,12家算力资源中心接入一张网,助力全市算力资源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

锚定制造业优势,布局超未来产业。无锡各大板块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基底,如率先布局了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的无锡光子芯谷创新中心、宜兴丁蜀低空经济产业园、江阴第三代半导体等。细细数来,在未来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无一不是此前就有深厚的制造、研发基础,因地制宜强化制造业作为未来产业核心应用场景的地位。从无到有、起势成势,梁溪区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构建起集造卫星、发卫星、用卫星于一体的完整空天产业链体系。这既有赖于金融+产业招投联动,设立总额220亿元的科创、数字经济、空天产业三大基金,精准招引如紫微科技这样的链主企业;也有赖于向外借智、集聚资源,聘请12位院士专家、20家行业龙头代表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及招商合伙;更重要的是,成圈成链布局产业,打造商业火箭、卫星制造及应用、空间信息应用三个产业生态圈,协同凸出本地制造和信息产业优势,直击未来产业领域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需求。随着今秋紫微科技飞船智能制造厂房顺利交付,梁溪造飞船有望在年内实现升空,叩问苍穹。

[调研组成员:曹巧兰、金雯、何乐、段培华、贾潇潇、陈学科;本文系群众杂志社无锡高新区(新吴区)调研基地调研成果]

责任编辑: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