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从战略高度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要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以城乡要素流动为主要着力点、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必要连接点,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
县域是城市和乡村的交汇处,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县域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县域要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统筹把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优化县域城乡空间布局。从空间结构上看,县域内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紧密相连,有着良好的融合发展基础。县域在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中,可以立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不同属性,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分类实现城市与乡村在空间上的相互协调。具体而言,在生产空间上,针对乡村产业相对薄弱、城镇生产空间不足的状况,可以通过发挥不同区位优势,进一步盘活乡村生产空间,实现城乡生产空间良性互动。在生活空间上,可以立足城乡不同人群生活需要,以及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各自特色,构建多元化、可选择的城乡生活空间。在生态空间上,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形成城乡生态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
强化县域城乡产业支撑。县域在推动城乡融合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产业这一关键支撑,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具有韧性的多元县域产业经济体系,吸引更多城乡居民就业。当前,农民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的情况逐渐改变,越来越倾向于就近就业增收。在这种“离土不离乡”的背景下,县域可以依托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经济,有序向乡村延伸产业链条,既要满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需要,同时也要留足回流农民返乡就业的机会。
完善县域城乡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交通、网络、水电、商业服务等日益完善,但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空间。以互联网普及率为例,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3.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仍有一定差距。为此,县域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体系,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展。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根据村民现实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无效建设,以及只建设不维护的尴尬情况,切实提升村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以城乡要素流动为主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性,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指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改革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破除城乡要素壁垒,需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健全统一的城乡要素市场,推动乡村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市场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动,生产率高、回报率优的地区和部门更容易获得优质要素。在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于其他产业的情况下,乡村很难获得良好的要素资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土地和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能源、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入手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当前,要立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制约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因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乡村经济活力。
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城乡要素流动的宏观引导,建立良序畅通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等于全部依靠市场,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必要时运用合理的政策手段,畅通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就“人”的要素而言,要推动进城、返乡自主选择机制,既要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要吸引和允许有情怀的城镇人口村民化,同时还要推动和保障在村农民的职业化,让乡村真正成为城乡居民的自主选择,而不是被迫无奈之举。在“地”的要素方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稳定、可靠的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盘活村庄闲置土地,审慎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解决城乡“用地难”问题。在“钱”的要素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乡村的支持力度,鼓励村庄以多种形式吸引建设资金,不断拓展村集体收入途径,构建“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内部自主”的资金来源链条。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必要连接点
城乡融合是城市与乡村全方位的融合,既包括了物质层面,也包含了精神维度。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可以从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个维度着手。
注重文明培育。文明培育是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当前,可以从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入手,将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培育城乡群众的文明共识。在潜移默化中,城市居民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乡村,村民也在与市民的进一步接触中融入城市文明。这种文明培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城乡融合的一部分,同时能够更好推动城乡物质层面的融合。
推动文明实践。文明实践是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各地需要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和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互促文明实践活动。例如,为了满足城市居民“记得住乡愁”的情愫,可以尝试开展“文化进城”实践活动,将乡土文艺与非遗表演从乡村舞台搬到城市剧院,亦可以通过文化特派员制度等形式,帮助乡村开展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
加强文明创建。文明创建是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对城乡文明创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需要进一步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整治高额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俗,全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实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成效,更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