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江苏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最大优势在于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均衡性,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做示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江苏经验。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党建引领是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根本保证。从实践来看,强化党建引领贯穿发展始终,健全政策体系、创新办法路径、破除瓶颈制约,才能持续有效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赋能。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体规划是融合前提。长期以来,随着城乡发展路径的不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受到一定限制,更难以高效配置,要破解这个难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通过统筹谋划、一体规划,最大限度发挥城乡各自优势,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互补。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是必要条件。在推进城乡融合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都源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等多方面,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深刻理解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刻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和新质生产力生成规律,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找准突破重点,探索推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江苏路径,为全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
加强统筹谋划,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协同发力,坚决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加强组织引导。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省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加强城乡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创设,破解堵点障碍;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加强制度、政策、要素等方面支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和核心作用,激发各类主体内生动力。二是坚持一体规划。坚持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实现城乡间发展共谋、资源共享、效果共评。三是汇聚政策合力。把城乡融合发展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化建设相结合,统筹整合各类政策,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实现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
突出产业协同,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保障是产业协同。根据城乡产业发展规律,增强城乡三次产业、同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多重价值。一是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平台。在对接城乡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产业协同,推动城乡要素有效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以特色小镇作为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园;持续优化各类农业园区,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二是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积极探索推进区域农村物流中心建设、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扎实发展“仓储+物流+电商”,面向城市建立“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更好满足城市居民基本消费需求。三是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位消费需求,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延伸农产品价值链。打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科创空间,探索发展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乡村共享经济等模式,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富民乡村产业。
持续深化改革,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活力。解决城乡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发挥改革的系统集成效应,以关键领域改革突破带动城乡融合整体改革推进。一是全面检视城乡空间。构建连续一体的城乡空间格局,全面检视城乡空间的连续性与统一性,按照人口规模、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建设。把握县域作为城乡融合“重要切入点”的时代趋势,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城乡间合理布局,多维度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二是合理统筹城乡要素。稳步扩大农村产权结构的开放性,破除制约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动城市优质要素合理向乡村集聚。把城乡发展落差转变为多层次开拓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让广阔的城乡融合空间变为江苏新质生产力的巨大增量空间,为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不断优化城乡服务。剥离户籍身份与公共福利、财产权益和民主权利的一体性捆绑,重塑城乡社会治理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推动进城农民和下乡市民双向融入。打造承载城乡公共服务就近城镇化的平台载体,优化城乡高质量融合的空间结构,实现城乡社会功能有效衔接与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城乡融合发展质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产城融合,有助于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加大产城融合力度。结合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项目,打造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特色小镇,并做好与当地园区建设衔接,发展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格局。二是围绕城乡优势互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变化趋势和乡村变迁情况,把乡村良好生态环境优势与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特色相结合,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三是深化乡村治理模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发挥好,努力实现乡村治理“最大公约数”,着力推动乡村治理向更高效、更优质、更有序方向迈进,绘好强村富民“最大同心圆”。□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