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近年来,江苏积极构建“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不断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工商名城、湖湾生态名城,无锡承担着“加快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使命,需要借鉴国内先进城市建设协同创新区经验,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区,为全省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先行探索、提供支撑。
国内先进城市建设协同创新区的有益经验
纵观全国,许多先进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建设协同创新区,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大零号湾”和安徽“科大硅谷”、粤港澳大湾区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渝地区的西部科学城及重庆的两江协同创新区等。这些创新区按照“科创+产业”发展导向,选择“好山好水”,着力构建高效转化、紧密联动、融合共生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一些普遍做法,为无锡建设协同创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
政府引导、试点先行,塑造协同创新区的“形体”。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由深港双方组建香港深圳园区联合专责小组,深化双方合作区建设发展协调机制,统筹协同规划、联合建设、共享成果,短时间内拉开园区发展“框架”。
培育主体、强基策源,强壮协同创新区的“体魄”。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和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等协同创新区积极构建“实验室”体系,打造“大装置”集群,不断集聚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业等科创主体,形成了国家科研力量多维布局、协同攻关的发展态势。
转化成果、赋能产业,畅通协同创新区的“血脉”。光明科学城依托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建立“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打通从原始创新到推动创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开放合作、协同联动,打通协同创新区的“经络”。“科大硅谷”创新全球资源汇聚链接机制,设立“科大硅谷”全球校友事务部,建设科大硅谷以色列创新中心、科大硅谷日本创新中心等海外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遴选创新合伙人,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无锡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的比较优势
滨湖区是无锡的中心城区,正积极建设“科创谷”,这里无论是科教资源、区位条件,还是制造基础、生态环境,都已具备探索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的比较优势。
科教资源集聚锻造了协同创新“硬核”支撑。滨湖区集聚了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2所“双一流”高校,汇聚了无锡90%(12家)大院大所和深海载人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从“九天揽月”的神舟号飞船,到“大洋探底”的奋斗者号深潜器,从问鼎全球超级计算机榜首的“神威·太湖之光”,到量子计算取得重要突破,这些“国之重器”都烙上了深深的“滨湖印记”。截至2023年底,驻区大院大所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22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04项。
良好区位优势奠定了协同创新坚实基础。从市域看,滨湖区位于太湖湾科创带“一核三湾,一城十元”空间结构中的“一核”,包含蠡湖未来城、江南大学以及西林片区。从环太湖区域看,滨湖区与苏州科技城、工业园区,常州“两湖”创新区、高新区,湖州太湖高新区等产业园区形成“一小时科研圈和产业圈”,具备集成环太湖优势产业资源、汇聚全球科创要素的特殊优势。同时,江阴港、无锡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无锡高铁站近在咫尺,为滨湖同长三角、环太湖周边地区交流协作提供了交通支撑。
产业集群发展激活了协同创新巨大潜力。滨湖区依托大院大所,打造“现象级”院所经济,谋划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着力把聚集的“科教富矿”就地转化为“产业富矿”,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旅游康养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快速发展。大力腾退改造传统工业用地,开发存量专业园区载体,一批国家生命科学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国家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等创新园区正加快布局。鼓励高科技企业承担、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卓胜微等一批科创型龙头企业正加速涌现。
优越创新生态营造了协同创新良好环境。“山水科创”辨识度日益彰显,滨湖区拥有全市90%的太湖岸线,与太湖、蠡湖、梅梁湖接壤,坐拥靓丽湖湾风景;拥有全市90%的旅游资源,独占鼋头渚、灵山胜境和中视传媒无锡影视基地三大5A级景区。科技金融体系日益健全,已落户金融创投类企业超500家、总规模约1300亿元,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滨湖太湖湾科创带母基金,获评市年度“金融生态优秀区”。科创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65人、专业技术人员8000多人等,为突破“卡脖子”难题、抢占“新蓝海”机遇提供智力支撑。
无锡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根据省委“加快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要求,无锡市、区两级正把“科创谷”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努力以全球视野、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探索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协同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突出规划引领,绘制协同创新科创蓝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点面结合”思路,构建“极—城—园—区”能级空间格局,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区建设科技创新增长极,以蠡湖未来城为龙头的高品质配套区建设科产城人融合城,以南泉科技园等相关园区建设高能级特色产业园,以主题文化创意区等建设高层次人才文化休闲区,努力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引领者、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地。
突出科技创新,育强协同创新科创主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省、市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支持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鼓励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加快布局江苏省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深化市、区与江南大学等合作共建,优化“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动各种科创载体加速集聚。
突出院所经济,做优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借鉴探索“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首购首用”项目牵引转化模式等,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院所经济示范园区。依托“湖湾院所联盟”,探索建立区域性技术交易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提升协同创新区产业发展引领力。
突出开放合作,织密协同创新科创网络。以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和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为契机,联动市域内梁溪科技城、霞客湾科技城等科技新城,协同苏州太湖科技城、常州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区域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共享共建一批海外孵化(创新)中心等。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联盟等机制,合力打造环太湖世界级科创湖区。□
(作者分别系中共无锡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中共无锡市滨湖区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