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交汇点,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前提与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促进科技和人才的双向正反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传统生产力模式的深刻反思与更新。传统的生产力通常侧重于自然资源、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投入与积累,但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生产力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知识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为代表的,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内涵的新质生产力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以数字、信息、知识和技术为基础,数据、算法、算力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知识的更新、技术的革新、创新能力的提升,让生产力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其培养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传统学科的深度训练,更强调跨学科融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科技伦理等领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素质知识型和数字化创新型复合人才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机结合,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促进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深刻的教育范式变革。当前,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一方面,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学主要依赖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的课堂教学及书本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的传递与积累;而在信息传播日益迅速和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这种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创新的核心不再仅仅依赖于资源的累积,而是依赖于知识的生成和应用;创新不再是封闭的、局部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协同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当前个性化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对教育手段和形式的技术性更新,更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教育的内容与模式。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使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线上教育、虚拟实验室、数字化学习平台等新兴形式应运而生,推动教育内容、学习方式和知识传播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从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知识的生成、传播和创新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教师的角色也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在数字化条件下自主学习、在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将促使高校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更加注重“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这一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其创新潜力,也将推动高等教育不断向知识创新、个性化培养、协同合作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促进新兴产业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首先,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和科研团队是推动技术前沿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高等教育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如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科研人员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并进行复杂的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助力于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趋势和规律,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人工智能的引入使某些过去需要大量人工分析的过程变得自动化,大幅提升了研究速度,使得科学探索更为深入和广泛。其次,教育作为技术的重要实践场域,其数字化转型必然会催生一系列对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核心技术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提升,将推动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升级和迭代,使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备更强的市场规模和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提升了产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在关键环节上形成全球领先优势。再次,当今科技创新不再仅仅依靠内部研发,企业和高校的协作愈加重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这一协作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沟通和知识共享平台。在共同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过程中,数字化平台能够有效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数字化转型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推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未来,高等教育应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引领,明确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响应数字中国战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加强数字技术领域的学科建设,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作者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