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发布,溧阳跃居全国百强第19位,在全省40个县市中列第7位,创下历史最好成绩。“打造高质量县域品质城市评价体系”的自主探索入选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荣膺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实现常州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五连冠”,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亮、底气更足。
经济发展品质强基
一个地区只有工业经济壮大了,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走得又快又稳。时至今日,溧阳已集聚江苏时代、时代上汽、科达利等100余家上下游企业,孵化了中科海钠、天目先导等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从电池正负极、隔膜材料、电池单体到电池系统,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构建起全国县域规模第一的千亿元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2023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占全省的39.1%、全国的15.7%,溧阳正朝着“全国动力电池第一县”的目标加力奋进。
优质产业加速集聚,彰显了溧阳经济发展的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十四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屡跨新台阶,2023年达4333亿元、两年净增1910亿元,今年上半年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产值增长6.2%,形成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溧阳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按照“建链、补链、壮链、强链、优链”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重大项目招引建设。从天目湖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项目开工,到时创光伏产业园、璞泰来复合集流体、金鹰莱赛尔二期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扎实推进,再到溧阳经开区高端宠物食品生产项目竣工投产……项目“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动态发展格局日益完善,并不断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深化县域改革实践的强大力量。
开放创新品质扩能
“让空气中充满创新的味道”,是溧阳一直努力的方向。如今的溧阳,正以新质生产力点燃创新引擎,汇聚澎湃动能。
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等13家重大科创平台为技术创新支撑,依托全国县域第一的动力电池产业和全国知名的智能电网产业等主导产业优势,把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五年全省第一的溧阳高新区作为核心载体,溧阳重点打造“两网一中心”,即智慧能源网、智能运载网和近零碳场景创新中心场景创新体系,全面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电超5.6亿千瓦时,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近50万吨,为常州“新能源之都”攀高向新不断贡献“溧阳方案”。
近年来,溧阳瞄准“2+2+X”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壮大,聚焦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电动交通、车联网等未来产业,搭建“沪深宁杭苏”五大招商基地,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工引匠,紧扣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锻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新质生产力的动能在不断累积。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今年以来,溧阳科创平台能级持续攀升,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获评省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江苏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获评省新型装备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入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溧阳始终将创新主体培育摆在突出战略地位,努力让人才和城市实现双向奔赴,不断擦亮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天目湖英才榜”政策引才作用,年均1.1万名人才加速集聚,实现陈立泉、吴云东、毛明等院士常驻,多维度引育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团队,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创业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生态环境品质向优
“天蓝、山青、水美”是溧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也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实践写照。
为了加快绿色转型的整体步伐,溧阳先后投入超45亿元开展治山理水。科学规划和精心治理,推动溧阳国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连续6年保持100%,天目湖流域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全国一流水环境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同时,溧阳还在天目湖湖群划定了“三核两区,两廊多点”的空间格局,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不仅为各种生物物种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更带来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天目湖也因此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溧阳还注重打造生态亮点。在天目湖湖群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主,强化水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保护,增强生态产品物质供给、提升生态产品调节和文化服务价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作为全省首批一级试验区,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正在不断走深走实。
城乡融合品质逐新
作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溧阳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深化产教融合,夯实城市安全基础,全力保障百姓安居,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先后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示范县等试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等次。率先开展乡村片区整治更新试点,全市共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9个,数量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五、常州第一。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群众所望。溧阳深化院府合作,提升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2所溧阳分院医治能力,提升农村卫生室标准化服务水平,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集成政策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活圈”。
打通要素通道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举。溧阳以“科技兴农、科技富农”为目标,以“1+4”农业载体研发平台建设为主抓手,协同推动农业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三要素”下乡;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进“宅改”试点扩面,全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现12个镇(街道)全覆盖,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有效盘活利用。
社会治理品质提档
聚焦社会治理痛点难点堵点,溧阳借助数字化手段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径,逐步建成数据畅通、部门联通、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在社会治理上寻求品质新突破。
溧阳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坚持夯实数字底座基础,按照“应接尽接、应入尽入”目标要求,依托政务云网设施,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运行监控、态势感知、指挥调度、决策分析等系统平台接入“一网统管”系统。目前,已汇集28个部门和单位的2.2亿余条数据和1.56万余路在线感知设备,部署了融合通信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无人机平台和视频电话,并联通了消防报警信息,实时可视化响应能力为联动指挥调度持续赋能。
随着森林防火预警监测、天然气管道安全监测、城市治理创新示范街、水生态治理等10项应用场景先后上线,运用智能识别技术监测预警的场景应用不断拓展,主管部门线上监管和事前预防的能力长足提升,城市变得不仅“能感知”,而且“会思考”。□
(作者系中共溧阳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