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互动并进

发布时间:2024-1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夏锦文    

进入新时代,江苏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共富导向,将百姓富所蕴含的百姓心、民生情、共富梦,融入现代化进程,在高质量轨道上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精神财富,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互动并进,成为新时代江苏现代化建设最鲜明、最富吸引力的标识之一。

锻造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动能

率先转型拓宽共富空间。改革开放后,江苏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业起步,向机械、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进而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引领、重化工业占优的产业结构。进入新时代,江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在出清低端落后产能的同时,推进产业调高调绿调优;以链群思维培育发展优势产业,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形成一批体量大、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富民产业,成为江苏推进百姓富的强支撑。

技术创新增强共富势能。江苏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富集的重大优势,紧扣产业所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2024年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江苏作为重要参与方的外贸新三样激发创业兴业热潮,产生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税收贡献可观,正是江苏在产业创新中形成强大共富势能的生动体现。

供需适配提升共富水平。江苏发挥产业体系健全、居民消费力较强、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等优势,推动优化投资结构与服务消费需求相统一、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与扩中相统一、促进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相统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促进城乡消费相统一,探索形成由高效生产合理分配畅通交换稳健消费所支撑的增长的良性循环;探索促进消费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动消费服务内容与品质升级;各类经营主体更加注重品质品牌、创意设计、人文赋能、消费体验,促进高水平的供需匹配,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增强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性供给

加强社会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人口大省和人力资源大省,江苏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开放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江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32年上升至10.21年;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显著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

增强公共生产要素供给。江苏强化制度性公共生产要素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培育和发展行业性、专业性、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增强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和公平分配财富的能力;强化设施类公共生产要素供给,加大战略性科技力量布局,推进公共交通、数据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新型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提供基础条件;强化机构类公共生产要素供给,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专业交易场所,为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交易提供平台载体,促进生产要素更好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

促进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江苏突出问题导向,持续排查突出民生问题,找准群众所需所盼,把群众反映强烈、需求迫切的民生清单转化为政府优先解决的工作清单;一体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保障,超前谋划布局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和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打造苏适养老品牌,构建苏童成长机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供给,明确各级政府基本民生重点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让人民群众对自己可以享受的公共服务心里有数

优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化结构

构建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逐渐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群体结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特点。江苏坚持精准提低、合理调高、积极扩中,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畅通社会向上流动渠道,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保持畅通的流动机制,为各类劳动者、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各展其长创造条件;构建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拓展居民增收及获得各类社会支持的途径,为中低收入家庭和人群改善生活水平提供支持。

塑造均衡型城乡区域结构。江苏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持续开展南北共建,从以强扶弱到共兴共融;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以苏中苏北群体性崛起为标识,区域差异显著缩小;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水平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强化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力和引领力,发挥县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2023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2.341缩小至2.071,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优化互补型所有制经济结构。社会所有制形式是影响百姓富的关键因素。江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造条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国资国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在创造社会财富和贡献利税的同时,把稳就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发挥民营经济容纳创业就业、推动创造创富主渠道作用,激励民营企业家和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共创共富;深入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创新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模式,使新型集体经济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特色力量。

加强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律性探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最大优势。在现代化省域实践中推进百姓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内容,涉及复杂的问题领域和利益关系,一刻也离不开党的强有力领导。江苏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在顶层设计上,把百姓富放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进行整体谋划;在战略规划上,率先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出台富民增收33,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等富民专项行动;在实施路径上,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选择主攻方向和突破点,形成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

激励群众创新创造是根本动力。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在人民群众自身的奋斗创造中才能实现。进入新时代,江苏倡导和支持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最大程度释放各方积极性以及创新智慧、创造潜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成为江苏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持续突破的底层逻辑。

守住安全底线是基础前提。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都必须守住安全底线。江苏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在体现的高品质、均衡性、共享性上下功夫,也在筑牢民生、安全、法治、诚信等底线上下功夫,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兜底保障,筑牢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安全基底。

(作者系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