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魅力垛田“双遗产”效应

发布时间:2025-01-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邹中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兴化垛田,是一种特殊的岛状耕地形态,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和典范。近年来,兴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创新遗产+新实践,在保护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深挖多种功能、释放多元价值,有效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聚力遗产保护传承,挖掘垛田内涵

实施遗产溯源工程。大力开展垛田文旅资源调查工作,整合专家学者、社会力量,对垛田的遗产价值、资源特色、潜力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垛田双遗产在景观旅游、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功能价值,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垛田文化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的发展胜势。充分借助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契机,对垛田范围内遗产价值历史年代、文化内涵尚不清晰的区域,采集土样样本进行碳十四检测,为垛田的科学保护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挖掘整理垛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垛田高跷龙、垛田农民画和拾破画、垛田生产技艺、渔家婚俗等一批非遗项目脱颖而出。

实施遗产阐释工程。有效整合垛田研究力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的联系,成立兴化市垛田研究会,梳理垛田价值体系内容,开展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水利遗产等文化内涵解读工作。举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学术研讨会、里下河文化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兴化垛田文化景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价值认知、垛田双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系等相关主题展开研讨,为保护传承垛田文化、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实施遗产弘扬工程。聚焦央视拍摄《传承》《舌尖上的中国》《山水间的家》《农耕探文明》等垛田系列专题片,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兴化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成果。围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开展垛田农民画等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让传统村落重要文物资源和一批乡村文物古迹在有效利用中焕发新生、创造价值、赋能发展。以加强对外及对港澳台文旅交流合作为契机,探索组织垛田文化遗产全球交流活动,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展现水韵江苏精彩。

聚力遗产创造转化,唱响垛田四季歌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将农业产业链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创新春看菜花  秋赏菊花的垛田两季观赏种植模式,致力于打造地方文旅IP,不断拉长赏花经济链,推动农文商旅融合发展,让花经济绽放出乡村振兴的发展底色。中国·兴化千垛菜花旅游季历经16年接力打造,将油菜花海与垛田风貌完美融合,织就了一幅金黄色的春日画卷,2024年度实现旅游收入14.5亿元。同时,以千垛景区、水上森林景区为引擎,着力抓好旅游项目招商,打造景区集群,金东门景区、乌巾荡景区、陈堡草荡、徐马荒生态湿地等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建成。

致力文旅品牌打造。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赏花经济为牵引、自然生态为底色,不断放大垛田菜花、森林湿地、湖荡湖泊资源优势,探索种风景、卖风景、富农民的新模式,打造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品菊花、冬览芦花四季文旅品牌:春看菜花,从赏花踏青、休闲观光,延伸到民俗展示、文化体验等领域;夏赏荷花,以荷文化旅游节、里下河龙舟邀请赛系列活动,助力荷藕产业等发展;秋品菊花,举办中国·兴化品蟹赏菊旅游季、音乐美食节、水韵苏米稻米文化节、郑板桥艺术节、淮剧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助力打响兴化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冬览芦花,举办冬季芦花节,开展赏花、拍鸟、观杉、读书、品美食等特色主题活动,形成垛田四时好风光。

创新文旅消费体验。锁定地方资源特色,积极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满足游客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2024中国·兴化千垛菜花旅游季首推《壹念·千垛》生态水乡风情实景剧夜间演出,以水上花海为背景,利用无人机、烟花秀、激光投影等特效手段,融入兴化本土特色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拉满兴化水乡特色文旅体验感。将郑板桥·施耐庵纪念馆、李园、四牌楼、八字桥等文保单位和人文景点串珠成链,成功打造八字桥文旅休闲街区,并获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称号。截至目前,兴化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3A级景区6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

聚力遗产系统性支撑,叫响垛田土特产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乡村振兴依托资源禀赋,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是关键。高标准编制《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促进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农业生物多样化和文化多样性保护、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设立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保护基金,年均投入3000万元以上,着力改善垛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建成千垛美路”“1号水路等,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有驿站、码头、游客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串联乌巾荡湿地公园、千垛菜花、碧水东罗、水上森林、万亩荷塘等景区景点,为农文旅融合和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耕特色产业发展。遵循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工作方针,致力将遗产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着力推进兴化龙香芋和兴化香葱规模化种植,建立垛田龙香芋种植基地等。兴化龙香芋年综合产值达2.3亿元。兴化香葱年综合产值达15亿元,成为受欧盟保护的首批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建设,大力发展蟹鳜、虾蟹、稻蟹等多种综合养殖,形成具有兴化特色的河蟹生态养殖模式。

加大农副产品推广。把建立健全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为强村富民的突破口,积极探索乡村共富方法路径,以农业文化遗产厚植共同富裕底色。持续举办春季兴化名厨美食大赛、夏季乌巾荡啤酒龙虾节、秋季品蟹赏菊季、冬季牛羊肉美食文化周等活动,推动建立高水平兴化名厨队伍,做足兴化特色美食文章。积极推广兴化早茶、兴化大闸蟹、板桥宴、沙沟水席、陶庄牛羊宴、大纵湖湖鲜宴等特色美食,常态化举办兴化市名特优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创意美食博览会、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进一步扩大兴化农遗良品的知名度,不断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

(作者系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