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现代工业名城提供科技支撑

发布时间:2025-01-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吴佳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南通市紧扣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抢抓未来产业新赛道,为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提供重要支撑。

统筹推进未来产业布局,着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南通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因地制宜打造未来产业地标。

聚焦产业赛道。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重点布局未来空天、未来海洋、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优先发展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7个科创细分赛道,力争在关键细分领域换道抢滩,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新增长点。其中,南通在部分赛道上已经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如在深远海装备领域,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多项技术填补国内海工空白;在新型储能领域,沃太能源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六。

组建产业智库。结合科创细分赛道,组建未来产业七大工作专班,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变革和前沿动态,常态化编印未来产业科技前沿动态,提供未来产业布局的信息支撑。成立未来产业发展智库及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布局、规划引领、政策制定和项目招引等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生物医药专班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相关领军企业、重点园区、高校院所等联合发起、共同参与成立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更深层次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

推进创新协同。依托左右逢源”“南通好通的区位优势,主动链接上海创新资源,举办2024投资界·南通未来产业发展大会,聚集产业、资本与创新资源,促进产业+资本的精准对接。举办胡润·南通紫琅湖未来产业发展大会,吸引全国400余名科技精英、行业领袖和投资专家,共同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携手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新路径。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20241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省委书记信长星在2024年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推进高水平科技强省建设,要坚持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南通按照扎堆、集聚、连片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具有江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长三角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推动科技资金股权化。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基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学习江苏省产研院政府引导+市场接力的先进经验,采用方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转化。通过财政资金无偿拨款项目投资股权转化的循环使用,撬动高校院所资金及社会资本投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能,逐步形成市场化项目遴选机制,为科技创新发展储备源源不断的资金池。

推动园区产业特色化。出台《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特色园区行动方案》,建立未来产业揭榜挂帅落地机制,鼓励园区围绕选定赛道,推动体制机制、要素供给、创新主体、生态保障四位一体建设,强化园区的产业黏度、创新浓度和产业标识度,力争打造一批产业定位鲜明、配套功能完善、企业集聚度高、运营管理专业、综合竞争力强的科技创新型特色产业中园。南通创新区加快布局主控类和车规级IC设计与应用、生物医药与创新器械、算力与人工智能,聚力打造紫琅硅谷”“紫琅药谷”“紫琅智谷,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支撑。

推动产业投资垂直化。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市场化投资基金的投入联动机制,促进产业投资垂直领域布局。制定未来产业细分赛道专项政策,提升奖补的系统性和精准度。依托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母基金和南通未来产业天使投资基金,创立产业投资、创新发展两大母基金,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

推动创新平台市场化。高质量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家分中心建设,与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40个,形成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面对计划性、指令性创新配置资源效率低下的问题,依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原则,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营,鼓励平台在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过渡期后,实现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科技招商专业化。建立科技招商周调度、月跟踪、双月点评、季考核工作机制,瞄准未来产业科创细分赛道,统筹制定全市科技系统境外科技招商出访计划,组建多层次专业招商队伍,举办全市未来产业专题研修班,小班化、拉练式集中培训,进一步锤炼抢占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的专业本领,全市驻外专职科技招商人员超400人。

集聚资本人才创新要素,着力营造如鱼得水创新生态

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有利于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南通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生活成本等方面优势,着力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努力在科技人才竞争中抢得先机、争取主动。

健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出台新科创30”“科技金融12,建成并优化企业创新活力积分管理平台,实现精准推送+智能匹配、认定类政策快速免申即享。全面用好企业创新活力积分指标,落地科创积分贷产品,持续打响万事好通·南通好投投资品牌。

促进科技服务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科技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出台《南通市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成南通科技大市场,培育区域科创核心区6家和科技服务业集聚区9家,年新招引科技服务业项目超300个。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首批备案南通大学、北大光电院2家概念验证中心以及江苏集萃纤维所1家中试基地,加快打通科技成果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国家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省、市支持引进外国人才若干便利化措施为牵引,在全省率先实行外国专家来华不见面审批,连续3年入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候选城市。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连续7年举办通创荟科技创业大赛,省科技类双创团队入选数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方阵。

(作者系南通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