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发展绿色生产力特色区

发布时间:2025-0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周 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六合区是南京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国土空间格局中北田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能源、绿色经济等资源十分丰富。南京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鲜明提出,要着眼省会城市、经济大市,放大优势、勇挑大梁,在服务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进程中形成强有力支撑,并要求六合区要挖掘和利用好资源优势,努力成为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特色区。

绿色生产力带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六合区地处南京市北部,是南京新的产业增长极、宜居新空间、生态后花园。在省市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南京支持南北两区高质量发展政策加持下,六合区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但经济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突出矛盾。要想加快破解这一最突出矛盾、实现质量提升和总量做大,必须推动动力机制变革、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和特色优势彰显。

绿色生产力是动力机制变革的必然选择。2024年六合地区生产总值接近700亿元,是南京12个板块中GDP没有过千亿的3个板块之一,与64.8万常住人口、1295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以及所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不相匹配;同时,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总量作保障,推动这样一个体量的区域发展,将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我们提出两个千亿奋斗目标,加快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规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规模,制造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要早日达到45%左右。目前来看,两个千亿都还有一些缺口,要加快补上发展缺口,只有把绿色生产力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通过节能降耗优化生产方式、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绿色低碳提升生产质量,才能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促进经济发展能级快速跃升。

绿色生产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六合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38.149.9,与作为南京的副城定位还不相匹配。在一、二、三次产业内部,也存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价值链高端产品占比不够高等问题。比如,制造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刚刚达到32%左右,二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筑业,制造业中除了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分布在街镇工业集中区;又比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南京市的42.6%41.5%,蔬菜产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但总体来看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深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还不发达,农字头产品的特色、附加值和规模都要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发展绿色生产力,能够推动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绿色生产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特色优势彰显的必然选择。六合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农业生态资源非常丰富,国土面积中80%是山水林田湖草。同时,在全区村(社区)中,村和涉农社区占绝大多数,常住人口中涉农人口超六成,各街镇板块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最好的街镇GDP100亿元至200亿元之间,大多数处于40亿元上下的水平,城乡不平衡问题长期制约高质量发展成色。对于六合来说,区域协调发展和特色优势彰显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要我们把都市郊区的低密度、大空间、好生态充分挖掘好、利用好,通过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农文体旅商融合经济等,唤醒激活广大农村山水田园等沉睡资源,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一定能够加快实现。

发展绿色生产力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近年来,六合区紧扣南京服务支撑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聚焦发展绿色生产力特色区目标,挖掘资源优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彰显特色,全力推进产业强区、富民强村和生态价值彰显等工作,以绿色发展动能、绿色发展方式、绿色产业体系、绿色循环经济为支撑的绿色生产力不断积厚成势、加速发展。

聚焦科创产业融合,着力培育绿色发展动能。2020年开始,六合区布局建设六合501科创产业带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产业带、创新港依托江苏和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及六合产城融合空间,共建五六个大学产教园区,通过大学+产业+园区模式,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目前,已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南航国际创新港,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灵岩融创区,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建产教融合园,与郑州大学共建江苏研究院和校友经济产业科创园,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建校友经济产业科创园,与新华教育集团共建江苏职业教育产业园。目前,创新港已引入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8个央企民企校地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高端数控机床创新中心。同时,发挥创新资源黏吸产业资源作用,累计落地人才和产业化项目83个,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1个。中国航空器材集团下属中航材南京空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商飞与南航合作的大飞机研究院落户六合,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下属机床研究院入股江苏航浦国创复材研究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二机床公司将在六合投资新建铺丝铺带机项目;瞄准航空航天前沿领域,推进与中国商飞等央企合作,九州云箭、星河动力等项目正加快落地。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绿色制造为带动,围绕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和航空航天产业3+1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以南京国轩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链,形成以两岸(六合)数控机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长三角高端工业母机产业集群为主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研发生产一体化基地,推进以南京现代表面处理科技产业中心、六合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为引领的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布局以马鞍机场通用航空功能为发展先导,以打造低空航空器制造、实验测试、维保销售以及应用场景为重点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低空经济发展基地。统筹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在落实好粮食安全基础上,以中北部连片发展为重点打造三产融合发展先行区,推动绿色蔬菜、优质稻米等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依托六合良好的生态本底,大力提升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用活用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美食文化之乡等国字头文化名片,深化金牛湖片区EOD国家级试点和省级生态岛建设,不断提升六合茉莉画乡、食全石美文旅品牌影响力。

聚焦生态价值彰显,着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强风电光伏资源统筹整合,深化与国家电网合作,通过新能源发展附加的绿色权益来应对碳排放双控新形势新政策;高标准完成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2025年光伏、风能等绿电发电量将超过11亿度,有望覆盖现有工业用电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省级试点,落实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六合循环经济产业园、全域近零碳经济示范区、冶山抽水蓄能等项目加快推进。推广离田+犁耕深翻还田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加强离田秸秆能源化利用,到2028年该方式秸秆利用占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持续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行动,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98%以上;深入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项目,采用循环用水不外排的生态养殖和用水模式,实现生态化改造规模养殖面积全覆盖。

聚焦低碳节能降耗,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方式。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治为切入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产方式转变方面,在推动科创产业化和产业科创化的同时,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严格落实项目投资准入、环评审批等措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为代表的新业态,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抓好智改数转网联工作,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3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生活方式转变方面,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光伏等绿色消费场景,引导树立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社会文明新风尚。六合垃圾焚烧发电厂满负荷运营状态年发电可达1.5亿度,节约标准煤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8万吨。

加快构建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发展环境

六合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把握特色优势、强化探索实践,聚焦制约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构建与发展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

加强区域协同,构建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以501科创产业带和产业科技创新港建设为抓手,深化与先进地区、高校院所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合作共建,努力实现互促共进、联动发展。抢抓南京拥江发展机遇,主动对接江南主城,为科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配置更优资源;积极策应江北新主城建设,全面融入大江北发展格局,吸引更多创新成果在六合转移转化。统筹处理好城市与农村、主城与新城、街镇与街镇的关系,全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有效调配各种生产要素,推动相互协同、错位发展。

深化基层治理,构建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大安全意识,统筹抓好意识形态安全、粮食安全、政府隐性债务、非法金融等风险化解。常态推进一件事全链条治理、消防安全除患攻坚1+4专项整治行动,严密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大力开展精网微格提升工程,扎实做好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最大限度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处置在源头,切实以高水平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服务,构建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坚持将心比心、说话算话工作理念,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全面实施拿地即开工”“竣工联合验收等服务,不断提升项目建设加速度。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清理整治政府违约失信行为,提升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和对市场的信心。自觉践行无事不扰、有呼必应,将综研联检”“黑白名单”“免罚轻处等运用于市场监管,营造安心创业环境。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打造优质资源集聚引力场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六合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