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为以教育体制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盐城着眼于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功能,立足地方特色与实际,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驱动创新,大力培养引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创新型人才,为推动和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破解立德树人时代课题,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指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不可阻挡的复兴进程、不可避免的大国竞争对创新型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当前,高质量教育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卡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盐城立足地方创新需求与产业特色,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一是以系统思维明确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先导性功能。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积极发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近年来,盐城教育系统围绕“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目标,一体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积极采用分段式培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孵化器建设等合作方式,提升大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适合产业创新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二是以全局观念凸显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盐城教育改革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以128个烈士命名镇村、248处红色遗存,串联起盐城的精神图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和“双带头人”制度,充分鼓励科研人员和大国工匠等人才融入教育实践,积极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强化思政引领力。三是以协同思维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当前教育资源、科技研发资源、人才资源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高校间,影响了创新效能的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盐城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共享渠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增强资源信息交互的频率和透明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主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成果平台,推进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科研成果在协同育人和产业服务中广泛应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优化高等教育平台资源,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动能
每一次生产力水平的跃升都印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还不够高,“卡脖子”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亟须通过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
盐城发挥区域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使命,立足绿色资源禀赋,搭建众多高能级的科创平台,以教育科研促进科技创新。一是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开发“风光火气氢”等新能源资源,加快低(零)碳产业园试点示范,全方位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二是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研院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支持驻盐高校提升办学层次,高标准建设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争创国家能源海上风电重点实验室,探索“域外研发创造+盐城转化制造”新模式,坚定不移锻造创新“大载体”。三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与盐城科技创新特色分类推进驻盐高校改革,建立动态学科调整机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学科。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立足盐城地方产业特色和高校特点,全力建设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完善高等教育保障机制,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撑。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数量、研发人员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但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一流顶尖创新人才,与建成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需求不能匹配。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必须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驻盐高校锚定“人”这个主体性因素,围绕“人才引进、管理服务、综合评价”三个方面,突出科技创新导向,推进高质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积极策应盐城“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定位,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有效发挥“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和“拨投联动”支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优势,抢抓机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奔赴盐城,动员更多驻盐高校毕业生扎根盐城、建设盐城。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4.64万人,引进名校优生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占比68.5%。二是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灵活的人才选聘、使用和流动机制,聚焦“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以产教融合、校地融通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鼓励人才在教育、科技、产业领域跨部门跨界流动,创造条件支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三是推动鼓励创新的综合评价机制。教育评价问题是教育的导向性问题。盐城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的评价机制。通过不断改革薪酬制度,建立与成果转化收益挂钩的薪酬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和奖项,对积极参与协同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资金支持、荣誉表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弘扬尊师重教、尊重创新的社会风尚,使得“潮奔黄海、才到盐城”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盐城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