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发布时间:2025-0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朱 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深化江苏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就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中心环节,激励和引导艺术院团和艺术工作者自觉担负历史赋予的新时代文化使命,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更好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改进组织机制,引导创作多出精品

创作生产艺术精品力作,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凝聚精神力量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打造全生命周期支持的艺术创作生产体系,创作更多接地气、有人气的艺术精品,推动艺术创作从高原高峰迈进。

加强引导扶持。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提高艺术创作前瞻性规划能力,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提早制定艺术创作规划,不断健全规划一批、创作一批、呈现一批的创作机制,为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江苏实施的舞台艺术、美术书法创作三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国家战略,认真做好选题策划,建立主题创作项目库,有效引导各类资源向重点选题聚集。按照全生命周期支持的目标,切实改造创作资助与生产扶持机制,放大省艺术基金和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的引导扶持作用,建立健全艺术创作生产体系。

统筹创作生产。积极创新工作举措,打破体制机制壁垒,集聚各方资源力量,齐心协力打造艺术精品。整合剧本创作资源,强化艺术研究机构、剧目创作机构、各类文艺院团和艺术院校的作用,切实提高剧本创作的质量和效率。整合剧目创作资源,既注重充分发挥江苏优秀演员、编剧等作用,又注重借助全国知名导演、编剧的外力,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院团纵向联动、横向联合,形成借全国之力而用之、集体创作、合力攻关的良好氛围。

抓好打磨提升。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对创排作品评估论证、精雕细刻、反复打磨。发挥省级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单位作用,建立选题创作、排演合成、演出推广等全方位、全流程跟踪服务体系,邀请相关艺术门类的权威专家在剧目首演、修改演出期间,对剧目的情节设置、戏剧冲突、人物刻画、艺术表现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综合评估、反复论证,提出可行性的质量提升方案。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鼓励组织艺术作品主动走向市场,尊重群众评判、接受人民检阅,按观众眼光进行修改提升,不断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优化服务机制,营造艺术创作良好生态

良好的文艺创作生态环境,不仅能为文艺创作者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良好的创作条件,更可以让优秀的作品得以诞生和传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立足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创作和抓环境相贯通、创载体和创特色相并重,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

优化艺术人才培养服务。持续落实对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对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三个尊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内生动力。打破思想障碍、观念束缚、壁垒机制,以水涨船高的理念提升队伍规模,做大人才队伍的基数,从更广的范围、更大的视野、更多的领域,发现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发挥领军人才带头作用,加大骨干人才培育力度,推动院校与院团联合培养后备人才,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选树名家、培养骨干、培育后备常态化机制。重视对创作生产、经营管理、表演拔尖人才的培养,推进专业院团与群众团队、专业人员与业余能人结对共建,激发内生动力。

促进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文件精神,尝试整合核定编制、员额指标,打破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做精重大主题创作、做强优势艺术门类。推动院团主创团队共享演出收益,提高一线演职人员待遇,有效提高创作凝聚力和积极性。积极推动院团建立优秀保留剧目演出机制,坚持以戏带功,树立排好一个剧、带好一个团、推出一批人的理念,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更好惠民。聚焦文化为民惠民,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创新开展家门口共享优质文化资源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下沉、文化资源下移,让优质文化资源更接地气、惠及更多百姓。更大范围组织新创剧目、优秀获奖剧目、优秀小剧场剧目、优秀美术书法作品进基层巡演巡展,组织举办省美术馆典藏名家书画巡展,推动小剧场建设提质增效。

创新传播推广机制,提升艺术传播效能

近年来,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高速增长,人们文化素质、文化水准不断提高,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好不好转变,文化创新创造不能停留在对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运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展示与传播的体制机制,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推进展演展览品牌化建设。完善优质艺术作品、优秀艺术人才展示交流平台体系,持续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抱石风骨·中国画双年展”“悲鸿风度·油画双年展”“散之风神·中国书法学术提名双年展”“镌印风尚·全国青年版画双年展系列品牌活动,注重创新策划和组织实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制定科学可行方案,进一步擦亮品牌成色、增强品牌影响、强化品牌黏性,努力形成艺术精品和文化环境相互生成的良好氛围。

拓宽传播推介渠道。坚持演出演播并举,完善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工作机制,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多演出、进基层,推动艺术普及和美育教育。坚持线下线上融合,用好主流媒体资源和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线上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优势,拓展宣传广度和传播深度,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观众的多元化需求,更好地赢得受众、服务社会,更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探索艺术融合发展路径。进一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动艺术与旅游、科技有机融合,既让艺术有更多新的打开方式,也通过艺术的加持助推行业发展,持续丰富高品质、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供给,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发挥先进文化、娱乐消费在旅游演艺、实景演出、小剧场演艺等领域传播推广艺术作品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线上直播、指尖剧院、云剧场等线上演艺形态,拓展3D全息数字投影、ARVR等展陈方式,更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新表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更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