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水 建设“幸福河湖”

发布时间:2025-0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孔德智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南京市溧水区是百里秦淮河的源头,缘水而名、因水而美、得水而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溧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以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引领,全方位提升水旱防御能力,全链条探索治水管水路径,全覆盖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溧水新实践提供有力的水务基础保障。

全方位提升水旱防御能力

水库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压舱石。溧水区坚持创新发展,在全国先行先试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工作,系统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抢抓机遇,构建首批水利矩阵平台。溧水区共有79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17007万立方米。20238月,溧水区抢抓数字发展机遇,把握核心要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实施水利部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以及全省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孪生四预平台试点工作,并成功在老鸦坝水库搭建全国首批矩阵管理平台,大幅提高水库工程安全、调度运行、日常养护等管理水平。20245月,在老鸦坝水库管理所召开了全国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先行先试现场会,吸引全国百余名水利专家参观指导。

整合技术,科学应对区域强降雨。老鸦坝水库位于溧水区东部,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的中型水库,保护着下游2.5万人、7万亩耕地及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宁杭高速的安全。为提升水库运行管理质效,溧水区融合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构建四全细管、四制(治)严管、四预精管、四管尽管的智慧大脑矩阵平台。借助智慧矩阵平台,实现水雨情超前研判,科学调度水位预降,有力保障水库安全度汛,守护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档升级,推进水库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以矩阵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水库提升改造和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工程,系统推进区域防洪排涝治理,补齐防洪体系短板和薄弱环节,让水库安全系数再加码。认真落实水库四个责任人制度,实施水政巡查,狠抓安全生产,推进工程维修养护,推动水库高质量运行管护,做到运行管护成效显著提升。运用更多数智新质生产力赋能水利工作,加快完善老鸦坝水库矩阵平台数字功能,提升自动化监测预警水平,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

全链条探索治水管水路径

聚焦系统治理、重难点攻克,探索契合实际、成效明显的治水兴水溧水路径

守正创新,打造治水样板围绕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高质量发展的治水目标,坚持水岸同治,高效运行污水系统厂网一体化,大幅度提高城镇生活污水系统质效与韧性。统筹推进水源涵养区、河湖生态缓冲带等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打造南门河公园、无想山清水通道等更多秀水长清的治水样板,全区地表水国省市考断面优良比例连续多年达到100%。关停升级改造传统工业企业,创造性设立工业用地红线、划定一二级产业保护区,高起点推动产业转型,在无想山、石臼湖等地打造美溧经济,成为全省绿色转型发展的典型。

以文化人,开出治水良方在中山河上打造12水桥文化特色景观,让水文化深入民心。依托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的治水理念,实施污染防治、厕所革命、垃圾分类覆盖等工程,打造5分钟到社区绿地、10分钟到社区公园、15分钟到城市公园的健身服务圈,借治水之势,绘就一幅幅现代化城市画卷。探索依托监管部门,发动社会力量的问题反馈渠道,在全省率先建立水环境问题有奖举报和处罚制度。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活动契机,大力宣传普及水环境保护知识,营造出全民参与、共同管护河湖的浓厚氛围。

因地制宜,组建治水主角在全省率先成立河长制管理中心,设立区镇村三级河湖长385名,强化河湖长制统、督、抓的成效。跨越苏皖两省三区一县,携手南京市高淳区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当涂县,将207平方公里石臼湖范围内117411名渔民全部搬离河湖,上岸安家落户,组建河道保洁队,长期管护当地河湖水环境。结合本土实际,积极探索由村社合作社承包河湖管护服务新模式,按照党员+河道专管员+贫困户的方式,组建起本土化河湖护卫队。在全省首创小型水库住家保姆式河湖管护试点,以一库一人为基本标准,将管护责任由单位转变到具体管护人。当地人治当地水助力河湖管护良性循环,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全域幸福河湖体系在溧水各地逐渐显现。

全覆盖推动幸福河湖建设

以建设幸福河湖为目标,充分挖掘水利风景区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在全国打响水利全域旅游发展天生溧水,自然无想名片。

将古迹要素、古村落要素、古水利要素、传统民俗要素与现代声光电科技有机融合,以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音乐的形式,挖掘明朝文化、运河文化内涵,打造现代化5D互动体验胭脂河开凿奇幻之旅、胭脂河号无动力游乐等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溧水特色天生桥博物馆,汇聚本土深厚文化遗产,全面展示溧水发展史、古村落水利史、民俗文化史等。将历史民俗文化、活动与现代文创交融,建设规模7万多平方米的天生音乐谷,推动天生桥河水利风景区成为咪豆音乐节的永久举办地,带动了景区周边旅游、餐饮、住宿、农业等业态爆发式增长,有力传播天生溧水,自然无想城市IP

围绕天生桥大明文化旅游聚集区、无想山景区涵养休闲聚集区两大体验核心,多点联动,形成了一轴、两核、两带、三片区、多节点的总体空间结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整合农业示范园、各地乡村民宿、传统文化村落、旅游风景区等相关资源,组织开展溧水草莓节”“傅家边采摘节”“天生无想山水摄影大赛”“胭脂河畔美食节”“天生桥河龙舟赛”“夜游秦淮源等文旅体验活动,多措并举充分激活溧水生态活力,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首选地。

编制《南京市溧水区全域水利风景区规划》《南京市溧水区天生桥河水利风景区规划纲要》等,形成水、文、山、乡四大要素协调一体的整体发展格局。积极统筹各级各部门资金补助和项目扶持,科学实施溧水天生桥套闸除险加固工程等系列治理工程,建立完善的截污、排污管网系统和保护体系,全力打造以秀水天生、自然无想、河泽古乡为主题的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水利风景区典范。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水务局)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