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推动“三农”发展

发布时间:2025-0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邵红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202517日,江苏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全省上下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强基础,补短板,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2024年,江苏粮食总产首次突破760亿斤,连续11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跨过9000亿元台阶。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农业增效面临着内外部形势的多重挑战: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农业发展动能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加快转换,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口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科技赋能、靶向施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在增产挖潜上下功夫。全面落实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任务,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坚持良田良制并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开展省级粮油绿色高产高效丰产片区建设,充分挖掘地种肥药各要素、耕种管收各环节增产潜力,实现片区带动、全域提升。二是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上下功夫。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探索有进有出、能上能下动态管理方式,健全项目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扎实推进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和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有效支撑和带动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大对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智能监测、精准作业、农业机器人等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快智慧农(牧、渔)场建设,支持应用场景打造、技术模式集成应用,推出更多智能化解决方案。三是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涉农科研教学单位,围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等产业技术瓶颈,以及绿色(低碳)农业、设施(智慧)农业发展等关键环节领域,开展协作创新与集成示范,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四是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内行政区划、产业布局、已有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以及服务能力等因素,统筹现有公益性与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源,加快建设农技农机农服一体、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的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

促融合,畅循环,千方百计推动农村增活力。近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片区化推进乡村建设新实践,首批确定39+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出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17增量政策措施,接续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和建设水平。但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江苏部分地区农村道路、燃气、网络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改厕、污水垃圾治理等人居环境仍存在短板弱项,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短缺,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等现象不断凸显,必须将江苏的改革基因融入发展血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增强乡村活力。一是在持续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上求实效。开展农业农村投资深化年活动,建立省级项目资源交流促进平台,加力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加强财政支农项目储备库建设,努力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见效一批。二是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上求实效。突破村域、镇域、县域行政界线,集聚要素资源、集成政策举措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发展,一体开展规划设计、联动改善人居环境、连片塑造乡村风貌。三是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上求实效。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鼓励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模式。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支持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予以盘活。深化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工作,持续拓展交易品种,加大线上交易推广力度,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潜能。四是在丰富乡村治理路径上求实效。健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挖掘、积极打造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经验的乡村治理品牌。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动精神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文明乡风建设路径。加强传统农耕文化挖掘保护,放大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延长农业文化遗产价值链,推动农耕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新提升。

拓渠道,强引擎,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入。2024年,江苏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414万元。2025年,江苏要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4万元,在内需不振、财政减收、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背景下,农民四项收入呈现近年少有的全面承压现象,实现这一目标面临不小挑战。为此,必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一是在强化就业创业富民路径上出新招。健全覆盖乡村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带动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开展创业投资引导、产业发展辅导、小额担保贷款等,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二是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上出新招。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的具体办法,鼓励采取吸纳就业、股份合作、盈余返还等方式,强化带动小农户增收能力。将加工增值+保底分红”“资源整合+自主经营”“全产业链+效益返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近年来探索形成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推广完善,让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三是在培育增收致富带头人上出新招。增收致富带头人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带动周边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担当领头羊角色,必须下大力气培育好。实施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培育手段、搭建发展平台,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本领过硬、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新时代新农人队伍。积极引导家庭农场规范化发展,支持以家庭农场为成员组建农民合作社,以行业联盟、联合会等加强合作,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四是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上出新招。鼓励各地突破村域限制,推动资产集中托管、资本集中投资、资金集中使用,探索形成由县乡统筹、村村联合的抱团发展模式。推广村集体+经营模式,通过领办创办各类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形式,提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创新发展物业飞地”“产业飞地等多种形式的飞地经济,在飞出地飞入地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