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惠企政策落实见效 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发布时间:2025-0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胡 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实到位,打好组合拳。近年来,江苏省出台系列惠企政策,政策效应不断显现,2024年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呈现规模扩大、动能增强、创新激活、贡献突出的良好态势。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7.98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全省GDP比重为58.2%,江苏89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针对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江苏省坚持因时因势因地做好创造性政策落实,有效释放各项政策效能。一是以增量政策为先手棋,着力增强民营经济政策引导。先后发布苏政33等系列增量政策,陆续推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措施,247个项目得到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创新设立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库,首批入库200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13亿元,截至2024年底,投资完成率118.3%二是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构建完善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基础、相关领域专业立法为补充的制度体系,稳步推进113项重点任务,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统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率先出台省级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任务清单,推出85项年度营商环境改革事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年度重点事项办件超760万件。三是以产业培育为主抓手,聚力推动民营经济结构优化。着力构建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集群筑峰、创新强基、高端跃升等八大行动推出27项举措。2024年,全省新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累计14个,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5.7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215家,民营企业占比均在80%以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步伐加快。四是以纾困解难为出发点,大力打通民营企业发展堵点。推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不断完善,依托江苏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融合苏企通12345一企来,为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和办事等一站式、集成式服务,推动省级部门和企业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形成赋能区县重点产业链、对企业诉求建议闭环管理的常态化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出台城新贷”“交运贷”“设备担”“苏质贷等金融支持政策,新增本外币贷款2.3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境内投资回暖,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但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在加深,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行业内卷加剧、风险隐患增加,增收不增利、欧美贸易限制等众多挑战。为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动相关惠企政策进一步落地落细,要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在落实存量政策上下功夫,释放更大政策效能。企业反映目前政策全面而务实,关键在于健全政策落实制度机制。一是建立政策落实全流程管理机制。以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率为导向,对各项政策实行三单管理,强化任务清单(目标量化)、责任清单(部门到岗)和时限清单(进度可视),通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建立执行力、受益面、满意度等指标体系,聘请企业家建立政策观察员制度,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落实,根据政策落实效果和经营主体反馈及时优化调整。二是提升政策直达精准度。探索全省统一的涉企政策集成平台,推动实现惠企政策精准匹配,免申即享、一键直达。构建跨部门联动机制,系统整合省、市、区涉企政策,简化申报流程、提升审核速度,推动企业适配政策迅速兑现。三是强化多部门政策协同效能。明确牵头职能部门扎口民营经济政策供给端,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政策协同效能,防止各行其是,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

在加力增量政策上出实招,精准聚焦政策诉求。面对挑战和机遇,企业对政策的期盼度和获得感尤为重要。一是在聚焦民营企业急切诉求上加力。有些民营企业反映,期待对地方投资中的民企份额进行量化,提高政策稳定性、可操作性,持续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加强柔性执法,完善对外地应收账款的协同机制,进一步促成民营企业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等,相关部门要及时研究针对性的实施细则。二是在聚焦解决当前主要困难问题上加力。对于扩大内需措施,企业认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等政策获益很多;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认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等举措很受欢迎。围绕应对欧美脱钩断链和国内行业内卷等问题困难,要在全力扩大有效需求、拓展海外订单、加大助企帮扶力度等方面下功夫,强化中小民营企业创新支持,加大科创资源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不断提升全省产业链供应链整链输出能力和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三是在聚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上加力。借助市场化手段,建立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供需对接平台,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以大带小的作用,建立简便决策、尽职免责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以小托大的价值,助力形成更高质量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

在持续优化环境上见成效,更好激发企业活力。一是持续完善营商环境的政策体系。积极跟进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实施,推动江苏省民营企业权益保障条例立法,在政策优化、政策落实、政策评估、政策的连续稳定上持续发力。鼓励和支持基层先行先试,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二是持续营造保护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以推动江苏省民营企业权益保障条例立法为契机,及时总结各地探索推进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经验做法,用好《江苏省民营企业合规建设指引(2023版)》,发挥全省法治民企协商解决工作机制作用,健全对民营企业予以平等保护和规范发展的机制,确保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促进民营企业依法依规经营。三是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建立符合江苏实际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规范投诉举报处理、重大政策措施会审、政策措施抽查工作程序,健全违背市场公平竞争的典型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大力建设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推动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